中国发展网讯 晨光初露,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产业园内,上海芯源微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微公司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生产车间里,身着蓝、白防尘工装的青年技术员们正专注于半导体设备装配前的场地准备工作。来自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的大二、大三76名学生,白天是产线上的“实战学徒”,夜晚则是企业宿舍里的“技能充电者”,他们以“见习生/实习生”身份深度融入芯源微、中微公司“住企培养”。
深植产线,把脉行业律动
“住企培养”创新模式一改传统实习的短期性、浅层化特征,通过学生“住”进企业一线的深度融合方式,零距离参与生产业务全流程。76名青年技术员入住上海芯源微和中微公司,以“沉浸式学徒制”切身感受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工作氛围。他们被定向嵌入工艺装备岗/机电集成岗,通过企业导师制深度跟产核心设备全生命周期。
首批“住企生”张晨阳仍清晰记得初入千级洁净车间的震撼时刻,“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作为半导体设备的“心脏”,清洗工艺直接影响芯片良率,他与同学谢靖杰被分配到了制造部核心岗位,跟随自己的企业导师李工,深入学习精密装配技术。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每一步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与努力。
“以前只是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这次能真正走进企业,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感觉既兴奋又充满挑战。”张晨阳同学难掩激动之情。他表示,将珍惜机遇,精进技能,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骨干夯实专业基础。
校企协同,共育新锐匠才
为深化校企合作,精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国内半导体设备行业领军企业芯源微、中微公司携手,创新实施了“住企成长计划”。该计划以“把课堂搬进应用场景,让企业导师走进课堂”为核心理念,构建了“三维立体”住企培养体系。
从空间维度上看,该计划在临港新片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新片区展开实践,实现学生与产业工程师“同吃、同住、同研究”。从时间维度上看,新增“1.5+1.5”学制培养模式,校企“双导师”全程动态评估学生学习进展。从价值维度上看,学生“入学即看到入企”,通过新型学徒制助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企业真实项目被转化为教学案例库,学生参与技术改进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丰富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德育路径,推动了校企协同机制探索与实践。
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在阶段总结会上透露,通过“住企培养”项目,企业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实现了深度融合,共同培养出了一批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这一项目为半导体设备行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为集成电路设备行业人才培养树立了标杆,标志着可复制的产教融合新范式逐渐成型。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赵坚在调研企业时表示,“这次住企培养是一次宝贵的实践探索,让学生们深入行业一线,切身感受到半导体设备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脉搏。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校企合作,紧跟行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助力半导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未来可期,共绘智造新篇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临港新片区,为这片热土镀上金边时,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子们正沉浸在一天学习的收获中。他们三五成群,热烈讨论着当天的技术难点,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对他们而言,这里不仅是专业成长的加速跑道,更是职业精神的淬炼熔炉。张唯一,这位“住企培养”项目的优秀学员,擦拭着自己的工牌,眼中闪烁着自信与骄傲:“每次看到经手的设备运往中芯国际这样的龙头企业,就觉得手上的螺丝刀有了千钧重量。”
如今,首批“住企培养”学员已经逐渐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见证了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芯源微、中微在产教融合上探索与实践。这种“校企同频共振、工学交替成长”的人才培养新范式,不仅为学员铺设了通往职业巅峰的坚实阶梯,也为中国高端制造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优秀高技能人才,赢得了行业的广泛关注与赞誉。
目前,最新一期“住企培养”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通过岗前集训与项目实战双轨并进。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临港新片区“住企”培养项目推动技能人才深度融入企业生产全链条,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同时,不断为半导体设备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中国集成电路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青年智慧和职教方案。(张晓晓、倪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