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要去四“化”

2017-04-01 14:35     中国经济导报

原标题:企业管理要去四“化”

王吉鹏 我们现在都在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就是“双创”,其实,创业也好,创新也罢,都是需要基础、需要本钱的,要有能力储备,管理能力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储备。我们不像国外那样分工明确,国外如果你有技术想创业,就有风投来投资,然后去市场选职业经理人来管理。这种分工在国内不是很明显,在国内,创业者一般是有技术,一冲动就创业去了,既是老板,又是技术人员、财务人员、营销人员,还是人力资源经理,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就需要具备管理素质。

我们现在的企业大部分都是野蛮生长的,原来的经济形势好,大部分都能存活,能发展,一些还成了风口上“飞翔的猪”。现在新常态了,考验企业的系统能力了,原来重经营轻管理的风气必须扭转,不能用经营能力和经营业绩来替代管理能力,已经到了需要系统补短板的时候了,管理能力就是主要的短板之一。

现在很多管理传播方式,包括顾问也好,讲座也好,图书、培训也好,有几个“化”笔者觉得需要去面对和改变。

第一个就是片段化。断章取义,“企业要成本低、效率高,要以人为本”云云,听着都很好,但都是片段化的。系统看,这里有好多“扣”、好多逻辑要去解决,片面地讲没有什么意义,有时候还很有害。

第二个就是鸡汤化。弄一些哲理语言去替代管理技术,例如学国学什么的。不是说这些没有用,而是你必须达到一定程度,你的管理基础比如基本管理理念、基础管理制度、组织架构、适当的管理人员都有了以后,你才能去玩一些艺术。连科学基础都没有,上来就玩艺术,打太极,把企业给弄得一头雾水。

第三个就是洋化。这一趋势仍然存在,崇洋媚外,拿来很多国外的东西。“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淮南的橘子移种到淮北,就结不出甜美多汁的果实;同样道理,国外的一些管理理论用到国内就未必适合。我们不能总是“拿来主义”,置中国管理实践于不顾,言必称微软、苹果、丰田。它们有长处,我们要学,但是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发展路径有很多独特性,要有本土化的东西,寻找适合的管理方法论尤为重要。

第四个就是想象化,或者可以叫象牙塔化。构造了一个环境推理了一个模型就觉得了不得,缺乏实践经验。哪有这么做企业的?

有这样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这句话的哲理是:你可以烙出大饼来,但是你烙出的饼再大,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锅的限制。我们所希望的未来就好像这张大饼一样,是否能烙出满意的“大饼”,取决于烙它的那口“锅”——这就是所谓的“格局”。

什么是格局?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一个人的发展往往受局限,其实“局限”就是格局太小,为其所限。谋大事者必先布大局,对于人生这盘棋来说,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不是技巧,而是布局。大格局,即以大视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大。大格局决定着事情发展的方向,掌控了大格局,也就掌控了局势。

(作者系仁达方略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

【责编:肖睿】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