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牌引领推动供需结构升级

写在首个“中国品牌日”到来之际
2017-05-09 15:32     中国经济导报

原标题:让品牌引领推动供需结构升级

宋时飞

改革开放近40年,品牌的话题常说常新。这其中,既有某著名家电企业“冰箱砸了,牌子响了”,也有时至今日“我国品牌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等问题。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品牌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看整体,从数量上讲,我国有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都居世界第一,而且有的比重相当高。钢铁、煤炭、水泥产量占全球比重接近50%甚至60%,计算机、手机产量也占了一半甚至更多。但与此同时,“大而不强”等问题仍较突出,产量高而质量不够高、品牌不够硬等现象相当明显。究其原因,品牌意识、质量意识不强,恐怕谁也不会否认。

对此,一位知名经济学家曾慨叹,“中国有那么多的制造业品牌,但绝大多数没有在国际上站住脚”。

看态势,新常态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走势分化。从企业看,那些技术含量低、产品缺特色、调整不及时的企业生产经营普遍困难;而那些品牌价值高、善于捕捉市场机会,重视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企业,则日子相对比较好过。

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下,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市场主体,“品牌准备”就是重要一环。

看需求,当前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持续加快,品质消费特征彰显,品牌消费开始崛起。对目前我国的中高收入群体而言,中低端商品和服务难以满足其消费需求,他们更愿为高质量品牌特别是全球性名牌埋单。跟得上这个发展趋势的市场主体,便有可能乘势而进,否则只会日蹙一日。

谈说及此,有必要对商标和品牌的关系再作梳理。商标是政府部门注册赋予的,尤其是驰名商标,需要政府部门“贴标签”认可。而品牌是消费者心目中对产品质量的高度认知,由消费者是否消费、消费多少来决定。品牌的消费者认知形成后,反过来会进一步促进供给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品牌也因此在引领供需结构升级中发挥特殊重要作用。

有人说,对企业来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拼的是内功。这话在理。擦亮品牌,作用和意义往往“一肩挑两头”——既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以质量、渠道、服务等持续吸引消费者的保障。今后,增品种、提品质特别是创品牌,将更多体现为“一石多鸟”——既有助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又有助顺应品牌消费趋势里的中高端诉求;既有助一企一地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也有助擦亮“国家名片”,使我国加快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和品牌强国。

经济新常态里的品牌建设,是一道典型的综合题:如何加快改变“标准政出多门五花八门”,推动国际国内标准接轨?怎样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信用档案,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怎样用足用好用活“中国品牌日”等高端平台载体,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说到综合,我们看待品牌的眼光也应立体而丰富。比如,近年来,中资企业通过国际产能合作优化全球布局,带动国内装备、技术、服务、标准尤其是品牌“走出去”,对调整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助益颇多。这意味着,“走出去”的范围越广阔、效果越深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标准”等作为一个整体“品牌”的印象,也就越加名播四海、深入人心。

舞台变得大气了高端了,对演职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势必水涨船高。此时,若是在国际舞台上出现前不久国内某城市地铁建设中的不合格电缆供应商身影,甚至把国内仍未根除的围标串标陪标蔓延至国外,岂不搅扰了一场精彩大戏?

【责编:肖睿】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