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挺起发展脊梁 更好地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

2022-03-16 12:53     中国发展网

为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部署要求,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方向路径和任务举措,旨在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 ,更好地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巩固“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点战略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万里长江这条巨龙的“龙腰”,对“龙头”长三角一体化,“龙尾 ”川渝双城经济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挺直“龙腰”,长江经济带才能更好地引领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江春水向东流,改革创新汇聚成发展的大潮,托起中国经济航母行稳致远。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挥最大“通用”价值。

赣鄂湘三省文化相近、人缘相亲、发展相融,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伙伴。早在2012年,赣鄂湘三省政府就在武汉签订了《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省际协同发展的战略走廊。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城市群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稳步提高。

仔细研读此次《实施方案》,发现与此前规划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战略定位相比,《实施方案》的定位明显“提级”,说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可以持续强化与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上下游联动,为三省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省会城市会商机制不断健全,产业协作、污染共治、公共服务共享等领域已经驶入三省合作快车道。

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三省协同发展,笔者认为首先是要从战略层面科学谋划,其次是让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挥最大“通用”价值,这是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建设的重要先决条件。《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高,综合立体交通网进一步完善,铁路总里程达到1.4万公里,基本实现城市群内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在交通领域,规划建设长沙至赣州、常德至岳阳至九江、南昌至九江等铁路项目;实施G60沪昆高速昌傅至金鱼石段扩容改造等工程,并规划建设九江至黄梅等跨江通道;实施赣江、信江、袁河、昌江等水系航道工程。

这一系列交通命脉的扩容和联通,实际上就是让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上下游区域在科技、产业、人才等方面实现更加密切的联通,其战略重要性显而易见。

承东接西,瞄准G60科创走廊,为发展提供科技与人才加持

在长三角地区有个G60科创走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包括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等9个城市,覆盖面积约7.62万平方公里,沿线城镇化水平高、经济活力足。2021年1—9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地区生产总值5.4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05.04亿元,同比增长15.61%,增速均高于全国和长三角。中游城市群可以在交通联通实施的过程中,发挥承东接西的优势,瞄准G60科创走廊,创造融入条件,延续科创走廊,为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加持。

2021年11月8日,2021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公布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十四五”先进制造业产业协同发展规划》。而制造业恰恰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如何更好地协同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中游城市群要就促进城市间产业协作、优化产业链区域布局作出科学合理的部署,实施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七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程。如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武汉都市圈可以打造“光芯屏端网”全产业链,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自主可控操作系统、高端服务器、5G射频器材、通信模块等,南昌都市圈要在发展智能终端、光电显示、半导体照明、数字视听等方面发力。

2021年11月20日,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在重庆英才大会上发布的《中国绿色发展人才报告(蓝皮书)》中,率先提出打造“长江经济带人才走廊”、“长江人才带”的概念,从而从践行人才强国战略上为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建设性建议,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人才建设方面可从中借鉴一些有益的思路。

勇于担当,挺起长江大保护的“绿色脊梁”

中游城市群承担着呵护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的重要职责,如何挺起长江大保护的“绿色脊梁”,永葆母亲河生机活力?此次《实施方案》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原则,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化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协同治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实施方案》提出,要共建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以幕阜山和罗霄山为主体打造城市群“绿心”,加强鄱阳湖、洞庭湖保护,深化长江及汉江、湘江、赣江治理,筑牢大别山、大巴山、雪峰山、怀玉山、武夷山生态屏障,构筑“一心两湖四江五屏多点”生态格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切实践行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求的重大任务。长江干流自西向东贯穿城市群,长江“双肾”洞庭湖、鄱阳湖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是长江大保护的重点区域。要深化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协同治理,严格执行《长江保护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防范风险、筑牢底线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于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的内在要求。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强化重大风险联防联控,提升安全发展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健康和安居乐业。

笔者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下,首先要发挥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跨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联动机制,构建生态走廊,让绿色成为万里长江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实现更高水平协同发展、发挥更大支撑带动作用

以科学分工、协同发展为导向,强化都市圈带动作用,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以提升互联互通效率为重点,健全基础设施网络,共同提高内联外达能力。

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为导向,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共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统领,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共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共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共同增进民生福祉。从发展综合数据来看,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具备了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和发挥更加支撑带动作用的基础。

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后,城市群空间格局逐步优化,武汉、长沙、南昌等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和发展能级不断提升,辐射功能带动了周边发展能力;综合立体交通网初步形成,构建了以三个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城际交通网络,铁路网总规模逾1万公里;汇聚了集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集群,“双一流”高校、高水平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及各类创新载体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绿色发展持续增强,环保协同治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对外开放格局稳步优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国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开放平台集成效应初步发挥,与东盟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日益密切。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常住人口超过1.3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9.4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9.3%。

同时,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亟需破解一系列突出问题。目前,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周边辐射功能不足,次级城市发展相对缓慢,省际协商协作机制不够健全;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偏少;营商环境有待优化,全方位开放格局尚未全面形成;长江污染治理基础还不牢固,绿色低碳转型任务繁重;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也暴露出安全韧性发展水平不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

“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深化,中部地区崛起加快开创新局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有利于发挥城市群的空间枢纽作用,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更好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

坚持优势互补、区域协同的发展原则。

在方案实施中,要坚持协同联动、共建共享,彰显三省优势和特色,以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为引领,优化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结构,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坚持优势互补、区域协同的原则,积极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商贸往来密切,基础设施、优势产业、发展要素等重点领域合作将不断深化,联动发展。要坚持“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三省各自比较优势,加强区域间合作,破除政策壁垒,构建一体推进,科学分工、功能互补、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显著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创新引领、改革驱动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资源较为丰富,改革基础较好,开放格局逐步优化,但与下游长三角地区相比,在科技创新能力和改革开放水平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强化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推动高水平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和活力。

长江中游城市群要着眼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发挥空间枢纽作用、在推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绿色发展先行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努力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

到2025年,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同城化取得实质性突破,南昌与周边市县协作更为紧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高,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基本形成,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建成,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和安全生产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从国家发展层面上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如果能够挺起长江经济带“龙腰”的发展脊梁,将会更好地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其战略意义非常深远。(作者 袁羽钧 系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

【责编:沈中琴】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