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春耕备耕关键期,四川达州市大竹县童家镇天星寨村的农户们在村干部的组织带领下,积极抢抓农时,挖土刨坑,掀起了一波跟着村集体开展玉米制种的热潮。
据了解,为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今年,天星寨村党委决定腾退低效经济林,实行土地农事双托管模式,整合土地和人力资源,采用订单式农业发展玉米制种等产业,旨在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惠及当地村民。
坚持发展集体经济是大竹县促农增收的“秘笈”之一。近年来,大竹县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将保护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和建设天府粮仓“省之大计”放在心上、干在实处,深入实施“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断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坚决守住粮食生产安全底线。
(高明镇水稻制种,农户正在整理秧苗)
抓住“关键少数” 形成“头雁效应”
5月9日上午,在为前来办事的村民答疑解惑后,朱海军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蔬菜种植基地查看情况。作为大竹县文星镇方斗村党委书记,这段时间,朱海军最关心的就是这块由村集体管理种植四季豆的田地。
“去年,村党委带领村民开垦了这片田地,以补种晚秋蔬菜,厚集体‘家底子’,除去成本,集体经济去年共收入7万左右。”朱海军说道,今年村党委设立了产业发展负责人,由村集体带头实验,在该地统一换种四季豆,保底收购,带领村民不断尝试新的致富“增长点”。此外,村上还购买了旋耕机,准备探索集体经济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创收新路径。
据了解,依靠村上带头“尝鲜”的模式,近年来,朱海军先后带领村民发展起糯稻、魔芋等种植产业,引进外地优质农业公司打造农业基地,开展订单式农业,村民们能增收,村里的闲置土地也得到了有效利用,优质特色农业正在方斗村一步步壮大。托村里朝气蓬勃的种植业、养殖业,朱海军还通过入股家庭农场的方式为村集体经济增收。
农村党组织书记是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最一线干部,肩负着传递党的声音、引领农村发展的重任,是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
近年来,为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抓粮食安全生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大竹县委组织部邀请农技专家专题培训、下派指导组跟踪服务,抓住“关键少数”,形成“头雁效应”,为培育集体经济“增长极”、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把方向教方法。此外,大竹县还引领优秀人才流向基层,因地制宜选派了多名“能打硬仗”的驻村年轻干部,将才智输送到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高明镇水稻制种)
(大竹县月华镇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员工正驾驶农机翻土)
强化“资源整合” 提振源头活力
正值农管关键期,5月10日,在大竹县月华镇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员工们正在检修机器设备,虽有蒙蒙细雨,大家依然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院内,育秧机、无人机、旋耕机等各式设备齐全。
“育秧、插秧、耕田、收割、收购,农户想要什么样的服务我们都能提供。”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波说道。
据了解,依托“龙头企业”四川东柳醪糟有限公司、省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等辐射带动优势,月华镇结合“一村一项目”行动,以四川东柳醪糟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整合多村资源成立了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在为现代农业园区及周围农户提供机械化耕作服务的同时,也为园区及周边农户提供农业生产耕、播、种、防、收“一体化”托管服务,带动全镇糯稻种植面积达2万亩,不仅提高了耕作效率、扩大了种植面积,也实现了村集体和群众的“双增收”。
“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成立后,既提供机械化耕田、播种和收割服务,又负责协调稳定的销售渠道,大大降低了我们种植糯稻的成本和风险,让我们挺直了‘腰杆’当起了‘甩手掌柜’。”月华镇光华村村民张美政说。
除了“托管式”的农机服务外,农事服务中心还积极带动周围村民就业,成功培养出了一批有技术的新型农民,农忙时,周围还会有不少村民来服务中心打零工,用工人数能达到100余人。
“目前,我们每年能为入股的村集体增收6万余元,今年,我们新打造了全智能‘循环运动式育秧’大棚,进一步增强了集体经济和月华镇产业发展的动力。”王波说,“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增强带动能力,在不断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的同时,惠及更多周边的百姓。”
强化“资源整合”,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不仅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提振源头活力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大竹县靠着“培育一个优质项目、壮大一村集体经济、带动一批农民致富”的工作思路,通过创新三级协调、三大抓手、三方共赢“三三模式”,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过程中,因地制宜盘活资源,为农产业发展提质增速,拓宽村集体与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筑牢乡村振兴发展根基。
(大竹县月华镇村民租用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的机器耕种)
(文星镇方斗村干部带头整理菜田)
坚持藏粮于技 实现“民富粮安”
在大竹县高明镇同心村,制种大户范三正沿着机耕道查看,确保刚撒下的制种水稻公本种子能借着好天气,充分吸收阳光扎根生长。不远处,一行行翠绿的水稻母本已立在田中,轻风拂来,青苗摇曳,召唤着今年的丰收。
“今年,镇上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好了,硬化了很多地方的道路,以前种田走的都是田坎,现在好了,不仅出行十分方便,到田里干活,运输肥料、种子、农具都比之前轻松很多,生产效率也提高不少。”范三说道。
据了解,高明镇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粮食生产基础条件。同时,将“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与本地支柱产业水稻制种有机融合,采取“党员+农户”结对子、“公司+专合社+农户”签单子、“专家+大户+农业服务中心”铺路子的方式,带动辖区6个村发展水稻制种超1万亩,直接带动制种农户年均增收2.5万元以上。
不只是高明镇,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近年来,大竹县立足特色产业发展实际,持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根据大竹地形地貌特征,统筹考虑农业产业发展、村民需求等因素,引领高标准农田建设,细致安排各项工程,合理布局,确保规划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大竹县对照国家、省厅提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和标准,因地制宜确定田型调整、田间生产路、节水灌溉等建设标准,实现高标准农田能排能灌、能水能旱、“宜机化”作业,使良田、良法、良机完美融合,确保项目工程建设质量,推动全县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发展,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来源:大竹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