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于今年四月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深化治理改革为基层放权赋能。基层是我国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公共服务供给的“最后一公里”。面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任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风险挑战,进一步向基层放权赋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治理状况直接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最终都离不开基层“最后一公里”的落实,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多年来,条块分割、责大权小、碎片运作等体制机制问题,始终是困扰基层治理的瓶颈。基层的乡镇街道承接着大量上级职能部门的行政和管理事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处于关键地位,但相配套的社会资源、管理权限、民生服务有时却未能同步。人们常常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其复杂与不易。这就考验着治理的智慧与能力,“放权赋能”是破解基层治理问题的关键之道。
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是政府全力推进的大事,所谓简政放权就是精简政府机构,把经营管理权下放给企业。近年来,各地政府被要求全面进行简政放权,减少让百姓跑腿的次数,甚至有地方政府推出让百姓最多跑一次的理念,以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
放权不是一放了之,赋能更要务求实效。权力依法下放有利于基层实现权责一致,但基层要想真正“接得住”,还要强化基层力量,加强城乡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建设,构建基层智慧治理体系,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矛盾化解、应急管理水平,使基层的能力与权力相匹配。赋能与强基同步,避免“瘦子挑大梁”,才能把提高基层治理效能不断落到实处。
要真正做到“简政放权”要切实从群众利益出发,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牢记责任,敢于担当,敢于对人民负责。各个部门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切实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才能让公共服务回归正途。(伍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