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通江:多元路径壮大村集体经济 推进脱贫攻坚

2020-03-25 21:4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通讯员杜文龙 李燕林 记者富庆熙报道 “我们村1300多亩集体产业园里种有青花椒、皇冠梨和樱桃,2019年纯收入110余万,人均增收500多元,不仅脱了贫,还被评为四川省级‘四好村’。”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铁佛镇大佛寺村支部书记李成泉说,通过三年多的努力,虽吃了不少苦头,但看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希望。

壮大村集体经济,是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近年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始终坚持把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夯实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出台了涉农资金整合、实用人才培训、实体登记管理等配套政策,通过产业带动、资产盘活、资源开发、股份经营、村企共建、抱团发展等多种方式,全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抓点示范 精准培育“扶持村”

“十年种粮九年荒,斗米难换一斤盐。”这曾是通江县诺水河镇梓潼村的真实写照。该村平均海拔1100米,前些年,大多数村民除依靠马铃薯、玉米等传统农业解温饱,再无其他增收产业和就业门路,致使集体经济薄弱、人口流失严重。

“祖祖辈辈都靠肩挑背磨,年年开荒,种点包谷、土豆填肚子,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年轻人都想往外面跑。”现已62岁的村民朱龙成介绍村里过去的情景时说。

2019年初,为进一步壮大这类村的集体经济,通江县按照“一年打底子、两年抓提升、三年作示范”的工作思路,通过“逐村摸排、乡镇推荐、实地调研、县级比选、上报审批”的程序,分批确定了26个“扶持村”,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增强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诺水河镇梓潼村便是26个“扶持村”之一。该村支部书记陈明均说:“想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抱团发展,干部必须先行先试,甘当‘吃螃蟹的人’。”

5

诺水河镇梓潼村新貌

为此,村党支部就提出“村企结合、入股分红、抱团发展”的思路,将村里300亩集体林地量化入股到四川裕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终按比分红。同时,借助光雾山诺水河景区的地理优势,组建起专业合作社,发展蔬菜200多亩、中药材100多亩。

“去年,除去成本,村集体收益5.4万元,带动周边129户村民就近就业,户均增收2.6万元。”诺水河镇梓潼村支部书记陈明均介绍,今年他们计划用财政拨付的村集体专项扶持资金100万和合作社成员筹资的100万,积极发动村民入股,新建土鸡养殖场,扩大蔬菜和中药材产业,全力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而诺江镇诺水村、杨柏镇骡子坡村、朽石坎村、大兴乡贾家梁村等其他25个扶持村也不甘落后,有的依托浙江遂昌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扶贫资金增量奖补,有的借力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发展蓝莓、银耳、中药材等产业,初步形成了资源开发型、产业带动型、土地经营型、服务创收型、乡村旅游型等各具特色的多元化发展途径。

区域联动  合力构建“产业群”

“通江作为贫困山区,必须握指成拳、集中发力,才能推动资源聚拢、产业聚集和财富聚变。”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何清华表示,要将扶持村集体经济与产业精准扶贫相结合,通过示范带动、辐射延伸,才能针对全县村集体经济“短板”弱项靶向施策,达到星火燎原之势。

6

红云崖村文化大院

去年七月,沙溪镇红云岩村依托红云崖民俗项目建成醉云廊、文化大院、村史馆、民俗馆、国学馆等景点和业态,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承接了景区的服务功能,融入全县红色旅游产业集群。

“彻底改善了我们老百姓的人居环境,现在我再也不用外出务工了,家门口也能增收致富,我们全家的小日子那是越过越红火了。”通江县沙溪镇红云岩村村民闫仕广乐呵呵的说到。

闫仕广是红云崖村2014年度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常年在外务工,红云崖村景区建成以后,他不仅承包了园区的环卫保洁工作,还开了一个小卖部,同时动员家人加大了农副产品的种养殖力度,现在的收入十分可观。

“2019年全年红云崖村旅游示范基地接待游客接近6万人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7万余元,带动 37 户 158 人脱贫致富。”红云崖村支部书记罗仕珍介绍。

据悉,针对过去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向不明、机制不畅、产业单一等问题,通江县建立了“一张规划管布局、一个方案定目标、一套班子抓推进”和“统筹谋划、聚合力量、精准培育、从严问效”“三个一四步走”等有力举措,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截至目前,通江县已有470多个村组建了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培育农民种养殖大户2340余户,颁发集体经济组织证书近400份,发放《通江县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证书》23500多本,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编:劲草】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