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吴桐 近年来,四川省南江县沙河镇立足农村主战场,把发展产业、培育项目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发力点,努力做大做强做优乡村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截至目前,该镇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2家,省、市级合作社10家,现代农业产业13000亩,集体经济千余亩,建有生猪、黄羊、核桃、中药材、蔬菜5个基地,实现年经济总收入超2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逾8500元。
培养产业振兴“青年军”
实现产业振兴关键在党,以强有力的政治引领,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为产业发展释放活力,推动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红旗村位于沙河镇北部,距镇2.3公里,属典型的高山村,不临国道、省道,交通不便、撂荒连片,近年来,多数青壮年均外出务工,村集体收入一直为“0”。为破解土地撂荒难题,壮大集体经济,该镇党委指导基层实践探路,将红旗村确定为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试点村,指导村党支部探索出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基础设施入股等多种方式,入股龙头企业等多种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带领群众上项目、闯市场,激发群众积极性。
据介绍,2018年,村里有产业扶持周转资金14万元,如果把这些费用发到村民手里,每人也只有三四百元,对产业发展只是杯水车薪,既产不出效益,又难以让贫困人口脱贫。于是,村支两委通过群众集体决策,把十几万的产业扶持金用来发展集体经济,流转村民土地荒山102亩、山平塘3口,建起了“牛马场”农业产业园,搞起了中药材、鱼塘等农业种养业。
镇党委书记刘亮告诉记者,按照“选好一把手、带好一班人、建好一支队伍”的要求,该镇一直把村班子建设放在首位,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等界限,采取下派、回请、跨村任职、公开竞选等方式,鼓励在外务工的创业致富能人、退伍军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离退休公职人员回村任职,先后选拔年轻医生熊国栋、年轻企业经管人员李佳玲回村任职并担任村支部书记。同时,开展“三会一课”,通过“农民夜校”“村镇学院”方式培养了数十名农村干部“青年军”。
打造产业振兴“样板间”
沙河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近年来,该镇紧紧围绕“山头”、“石头”、“水头”大做文章,坚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种养殖业、中药材、蔬菜、采摘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打造了一批产业振兴“样板间”。
日前,记者走进该镇德建蔬菜大棚种植基地,看见菜农们正在把刚刚采摘的白菜、青菜等蔬菜捆扎整理,等待商家上门收购。
德建蔬菜产业园负责人汪其德告诉记者,该园投入了1000多万元,核心区域面积达350亩,建有育苗专用智能大棚48个,展示大棚2个,露地优良品种示范区24个,建成了以育苗为主和新品种展示、新技术推广、陆地蔬菜等基地,常年聘用农民工人30人,年育蔬菜苗5000万株,是南江蔬菜的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科普示范基地。
据了解,该蔬菜基地蔬菜品质不仅好,而且供应量大,销售价格一路飘红,让当地蔬菜种植户乐开了花。
目前,在该镇的统筹协调下,建成了以星光村、将营村以集体经济公司为平台的大棚29个,菌袋18.3万袋,出产食用菌4万斤,收入达13万元;以联盟、上营、星光三村联合打造万亩蔬菜以及800亩诸葛寨核桃核心种植区,并在林下套种时令作物,与三清观、三国文化融合,形成产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的农旅康养等产业。
供给侧改革激发“新动力”
产业兴,则乡村活。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战略中,沙河镇坚持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农村闲置撂荒土地再利用工作,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
2018年,该村通过制度创新,成立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探索出土地、资金、基础设施等多种入股方式,核定每股65元,村委集体占股59%,村民占股41%,并通过章程规定,实现村民入股,人人有收益。
2019年,该村种植瓜蒌30亩,西瓜20亩,南瓜20亩,开发三个集体鱼塘,养殖草鱼、鳙鱼、鲤鱼共7000尾,实现集体收入15万多元。
上营村是诸葛亮六出祁山途经的地方,该镇依托“三国”文化,规划建设南江德建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把上营村的皇柏林、11座宋代摩崖造像、千年银杏树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对接光雾山旅游服务节点,打造出小型周末二日游,让村民集体吃上“旅游饭”。
既要“塑形”,为产业振兴提供人才、资金支持;更要“塑魂”,为乡村振兴凝聚党心民心。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该镇不仅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还将农民从土地上“解绑”,变身为产业工人、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甚至新型农民,极大地增强了农村发展的信心和农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