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万亩 130亿元——竹子花椒核桃三大产业助推脱贫

2020-09-17 19:02     中国发展网

“短能脱贫,长能致富!”

近年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云南省昭通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依托现有资源和区位优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打造竹子、花椒、核桃等高原特色产业,稳定群众增收渠道,全力推动脱贫攻坚进程,确保了村美、民富、市强。

昭通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启章说,全市各级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关于产业扶贫的部署要求,结合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特点、产业结构、发展基础等实际,以“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为目标,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依托,将基地建设、低效林提质增效作为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强力推进竹子、花椒、核桃等高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1

截止2019年底,以竹子、花椒、核桃为代表的三大特色林产业达806.75万亩,其中:竹产业332.5万亩,投产127.5万亩,笋用竹产量18.7万吨,材用竹产量67.6万吨,一产产值达25.82亿元(笋用竹22.44亿元、材用竹3.38亿元),覆盖卡户4.1万户18.15万人,实现覆盖区域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花椒产业144万亩,投产105.8万亩,产量3.71万吨,一产产值达33亿元,覆盖卡户3.58万户14.4万人,实现覆盖区域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核桃产业330.25万亩,投产183.21万亩,产量7.21万吨,一产产值达17.93亿元,覆盖卡户5.1户20.57万人,实现覆盖区域人均收入800元以上。

“促进林产业和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真正建设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昭通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谭德勇介绍,三大特色林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减少了贫困户实施项目的自筹资金,贫困户既能够把项目建成,又能够把项目建好,达到了扶持一户、脱贫一户、致富一户的扶贫效果,充分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使其思想上由“要我脱贫”转变到“我要脱贫”上来,项目实施后的效益明显提高,使真正贫困人口成为扶贫主体,得到了贫困群众的称赞和拥护。

3

推动规模化发展

注重顶层设计。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产业实际,相继出台了《中共昭通市委 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做优做强花椒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中共昭通市委 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竹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将竹子、花椒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富民强市进程的“六个百亿元”产业来抓,明确了产业建设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重点工作、配套政策及保障措施,助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项目资金保障。“十三五”以来,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321.76万亩项目支撑,以上级下达38.11亿元资金为保障,为昭通市大力竹子、花椒等特色林产业夯实了基础。2018年以来,市、县两级进一步加大对中央和省级扶贫资金项目的争取及整合力度,累计投入4.17亿余元用于竹子及花椒等林产业的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大做强竹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精神,在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市级统筹4520余万元资金到各竹产业县市用于2018年低效竹林改造。

 2

突出规划引领。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和“昭通市要建设引领滇川黔区域发展省际中心城市”的定位,依托昭通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立地条件,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林农增收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综合考虑县情特点、产业现状及优势,在昭阳、鲁甸、巧家、彝良、永善5县(区)适宜区域,建立标准化花椒种植示范基地;在镇雄、彝良、威信、盐津、大关、永善、绥江、水富8县(市)适宜区域,建立以笋用竹为主的标准化示范竹基地;在昭阳、鲁甸、巧家、镇雄、彝良、永善、彝良7县(区),建立优质核桃种植基地。注重分类指导,以鲁甸、大关创建“一县一业”特色县为契机,着力将鲁甸、大关打造成为集绿色食品、商贸物流、健康生活目的地为一体的区域辐射中心。进一步发挥带动引领作用,促进金沙江、牛栏江、洛泽河、大观河流域片区林草产业蓬勃发展。

狠抓基地建设。以补植补造、查缺补漏、更新换代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基地适度规模化发展。到2020年底,全市竹子、花椒、核桃三大林产业将达920万亩以上,其中:竹产业450万亩以上、花椒产业140万亩以上、核桃产业330万亩以上,综合产值达130亿元以上。到2022年底,竹子产业在600万亩以上、花椒产业在160万亩以上的基础上,将实现综合产值百亿元的目标。

6

推动规范化发展

为将昭通特色林草资源向优势、高产、高效的产业之路转化,近年来,在各级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制定了《昭通青花椒质量等级标准》《昭通无公害青花椒生产技术规程》《青花椒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青花椒育苗技术规程》《昭通市金佛山方竹高效培育技术》和《昭通市筇竹高效培育技术》等标准,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以规范标准的基地建设为依托,着力加大科技投入与人才引进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与人力资源存量资源。

此外,加强与科研院校、院所合作,强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逐级开展科技培训,市级负责至县区、县区负责至乡村、乡村负责至辅导员、辅导员负责至林农,全覆盖、层层建立健全产业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带领林农开展良种更换、高枝换头、低效林提质改造、病虫害防治等综合管理措施,引导林农“提质增效就脱贫,科学管理就致富”。不断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所需种苗优质可靠、基地种植规范标准、产业化发展成效明显。

图片 9

推动组织化发展

按照市委、市政府“用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实现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集约化模式、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的要求,紧紧围绕“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的目标,以“四个到图斑”为抓手,积极推进“政府引导、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组织联动,农民参与”的退耕还林建设机制、通过“保底+分红”的分配模式,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不断提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及收益度。同时,积极推行“公司+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村集体公司+农户”“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和农户参与产业基地建设和低效林改造,大大提高了建设质量和效益。截止2020年3月,全市有竹产业加工企业44家,花椒企业8家,核桃企业15家,建设电商平台7个。

图片 5

此外,积极探索和运用“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公司+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村集体公司+农户”“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采取政策扶持、内引外联等办法,大力宣传,与农户协商,动员农户自愿以土地入股,自愿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和农户参与产业基地建设和提质增效,积极发展林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把林产业与企业发展和群众利益结合起来,把千家万户的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结起来,提高林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推进林产品加工业发展,形成以林业促进产业、以产业扩大就业、以就业带动农民增收、以农民增收拉动林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拉长、加宽、增厚林业产业发展链条,推动林业产业做大做强,实现生态发展、产业增效、企业获利、群众增收四方共赢。目前,全市有涉及花椒、竹子、核桃生产加工的省市龙头企业14户,专业合作社244个,协会2个。 在市委、市政府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竹子、花椒、核桃产业已是乌蒙山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5

推动集约化发展

昭通凝心聚力、趁势而为,紧紧围绕“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这一决策部署,立足实际,坚持“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模式,紧扣“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的历史命题,依托昭通筇竹笋“笋中之冠”、方竹笋“笋中之王”和“中国筇竹之乡”的美誉,着力在“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建平台、解难题”上下功夫,集中力量在稳定基地面积基础上,配套建设竹产业生产管护通道,减少产品运输成本。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合理规划建设冷库,加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彻底解决林产品下山难及保鲜的问题,确保昭通林产业的新鲜、有机、生态。

总结推广良种良法及丰产栽培技术,加强种苗监督及田间管理,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示范基地带动力,促进昭通特色林业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同时,建立生产记录和产地证明制度,通过完善二维码追溯系统,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平台,提高消费者对昭通林产品的认知度、美誉度和信任度。加快推进“三品一标”报审认定工作,创建名品名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提升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昭通林业产业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穆晓娇 田钿

【责编:予笙】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