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主动应对生态资源压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昭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启章说道。
2016年云南省启动2万亩西南石漠化区耕地休耕制度试点后,2017年昭通市启动3万亩耕地休耕制度试点工作,2020年昭通市开展30万亩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加快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
连续3年耕地休耕制度试点
2017年至2019年,昭通市每年实施3万亩耕地休耕制度试点工作,占全省任务数的15%,每年每亩补助500元。尊重农民意愿,结合脱贫攻坚、昭阳区大山包自然保护区、昭通市渔洞水库径流区保护和优质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等,昭阳区、鲁甸县、永善县和镇雄县分别编制了和印发了《年度耕地休耕制度试点实施方案》,在休耕区域共设置耕地质量监测点37个。分别采用牧草→绿肥→黄豆,小春绿肥类、豆科类→大春绿肥类、豆科类、油菜类、饲草类和试点种植油菜,绿肥→绿肥或豆类(白云豆和豌豆)→绿肥或豆类(白云豆和豌豆),春绿肥→秋绿肥、大豆连作→秋绿肥、大豆连作模式等模式,开展连续3年的耕地休耕制度试点。
项目实施过程中,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昭通市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项目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2018年5月,昭通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召开技术培训会,邀请云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技术专家对全市各县市区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60余人进行专题培训。各项目县区也把技术培训开展到了乡镇和田间地头。
耕地休耕试点技术培训现场
“通过耕地休耕制度试点的实施,促进了昭阳区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和昭通市渔洞水库径流区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分析耕地质量监测点数据显示,休耕区域较对照区域耕地质量等级明显提升,耕地地力提高,休耕区域复耕种植作物长势喜人。”李启章告诉大家。
昭阳区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内休耕牧草长势
2017年的3万亩耕地休耕制度试点工作,项目受益农户3554户,其中昭阳区661户、鲁甸县1041户、永善县366户、镇雄县1486户。2018年的3万亩耕地休耕制度试点工作,覆盖农户中的建档立卡户为2089户8735人,转移就业劳动力4862人。助力了休耕区域内建档立卡户脱贫步伐。
永善县茂林镇休耕区域复耕种植马铃薯2020年7月长势
30万亩耕地轮作制度试点
2020年,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适当调整轮作休耕试点,扩大轮作、减少休耕,轮作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总体要求,坚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昭通市积极开展30万亩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占全省任务数的20.6%,每年每亩补助资金150元。昭通市农业农村局即时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的2020耕地轮作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昭通市农业科学院院长任组长的昭通市耕地轮作制度试点工作技术指导组。
李启章介绍,承担耕地轮作制度试点工作的镇雄县、永善县、鲁甸县、水富市、大关县、绥江县、巧家县、盐津县等8个县市,即时编制上报了《年度耕地轮作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实施内容、试点区域、技术路径、补贴操作方式、保障措施等内容进行了明确。30万亩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区域,尊重农民意愿,以金沙江和牛栏江流域(昭通段)、赤水河流域(昭通段)重点,统筹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需求、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共覆盖项目县市66个乡镇,共设置17个轮作试点区域耕地质量监测点。以玉米—豆科(含绿肥)、水稻—豆科(含绿肥)、马铃薯—豆科(含绿肥)、特色经济作物——豆科(含绿肥)年内轮作和年间轮作等技术模式,形成合理的轮作模式。目前,部分项目县绿肥种子招标已结束、部分县正在组织招标,全市耕地轮作制度试点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施后,将减少化肥施肥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逐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加快耕地质量提升,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促进高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李启章总结道。(张定红 杨德祥 田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