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来 深耕田间地头的人

——水富市着力打造水稻制种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2020-10-09 23:58     中国发展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多年来,他深耕田间地头,默默无闻,把“杂交水稻助农增收”作为他不变的坚守,在杂交水稻选育及制种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情怀和梦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董老师”。他,就是董阳均。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积极深入一线宣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筹备春耕备耕生产,加大种子市场执法巡查,带领种子执法人员到镇、村巡查市场,宣传农作物种子法律法规、种子基础及疫情防控知识,有力保障了春耕生产顺利开展,为抗击疫情和恢复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图片 2

连续4个月未回家

 董阳均同志,高级农艺师, 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农作物种子监管、杂交水稻选育及制种研究项目等工作,现任水富市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站长。先后荣获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个人二级证书”、云南省科技进步集体三等奖、昭通市“鲲鹏计划”人才、昭通市农业工作先进个人、昭通市农业技术推广集体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图片 4

每年3至10月,董阳均就把自己当作一名农民,把“办公室”搬到水稻育种基地,与水稻打交道、交朋友。水稻育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播种、观察、采收、制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重复着相同的工作。春耕时节,他与村民一起翻犁田块、播种和栽插;水稻生长,他与村民同吃同住,仔细观察秧苗生长、扬花、授粉和水稻生长特征;种子收获,他与村民一起进行种子分类、编号、采收、晾晒。特别是7至8月,室外温度高达40度,此时恰恰是水稻开花授粉的最佳时机,他不惧烈日、不畏酷暑,常常要等水稻开花授粉结束后才去休息和吃午饭。

图片 5

“为抢抓有利时机开展水稻育种工作,在距家30公里1小时车程外的地方,我曾经连续4个月未回家,当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抱起想念多日的孩子时,孩子竟吓得哇哇大哭,因为,几个月风吹日晒雨淋,变得黑乎乎的,完全不是当初离开家去工作时的模样。” 董阳均笑着说道。

图片 6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董阳均同志深入一线宣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并积极筹备春耕备耕生产工作。组织落实水富市农作物种子储备和销售,认真抓好农作物种子经营市场监管。今年以来,带领全站种子执法人员到镇、村集市巡查市场,为广大农户宣传农作物种子法律法规、种子基础及疫情防控知识,确保全市农户用种和质量安全。截至9月30日,共出动执法车辆58驾次,执法人员136人次,累计检查集市56个次,种子经营户169户次,水稻品种683个、玉米品种881个、蔬菜品种3052个。

 图片 7

7000亩 总产值近1500万

20多年以来,董阳均参与和主持实施的水稻选育研究项目,全部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其中,富优80在2009年云南省杂交稻选育审定品种中排名第三;富优2-2在2010年云南省杂交稻选育审定品种中排名第三,Ⅱ优310排名第7;参与选育的云4s、云992s、云1025s、云1032s、云谷7A、云13s等20余个水稻不育系通过云南省技术鉴定。截止目前,他承担水富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累计7000余亩,培育种子约150万公斤,实现总产值近1500万元。他主持实施的“云南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李小林工作站”项目被云南省委组织部、云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考核为优秀专家工作站;2018年组织申报水富种子站为“院士专家工作站”并通过中国科协认证。2006年被评为“昭通市农业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参与“云南两系杂交稻安全高效制种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个人二级证书”;2017年入选昭通市“鲲鹏计划”人才;2018年入选水富县委联系专家。在中国杂交水稻、中国种子、农业科技通讯、云南农村实用技术等杂志发表了《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稻粒黑粉病的防治》《水富县优质高产杂交水稻良种制繁育种基地建设初探》《两系杂交稻云光16号在低纬度高原梯田高纯高产制种技术》《低纬高原梯田两系杂交稻制种生态适应性分析》《水稻叶缘白化叶色标记三系不育系云丰88A的选育》等技术论文12篇;参与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云南省水稻种子质量控制技术》著作1部。

图片 3

图片 9

董阳均介绍,从2008年至今,他主持实施水富杂交水稻研究和专家工作站项目,耐心为团队成员讲解水稻研究技术,并组织团队成员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专业技术骨干。2006年,该团队负责实施的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单产达430公斤,创下全国新高,团队获得昭通市农业技术推广集体二等奖;2012年参与的“云南两系杂交稻安全高效制种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省科技进步集体三等奖”。他坚持与省内、外同行和专家相互沟通交流,不断创新水稻育种的方法技术,为云南选育核不育系提供技术保障,为杂交稻新组合配组提供广阔空间。通过多年的努力,水富成为两系杂交水稻选育核心基地之一。

图片 8

“做好杂交水稻育种及推广,其最终目的还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是董阳均的心里话。在开展杂交水稻育种及推广工作中,一方面,他将种子基地周围的群众组织起来就地务工,为贫困群众解决无法外出就业、缺乏收入来源的问题;另一方面,他毫无保留地将水稻育种及制种技术传授给贫困群众,使贫困群众掌握关键技术,在促进自己粮食增产增收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在向家坝镇水河村班林村民小组、永安村新田小组,董阳均团队通过土地流转,打造了两个共70余亩的杂交水稻育种基地,60余户100余名村民在基地务工,人均月收入1500至2000元,两个村近400名群众掌握了水稻育种及制种技术。(张笑 田钿

【责编:予笙】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