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青白江欧洲产业城内的巨石25万吨玻璃纤维智能制造基地全面投产,未来,巨石成都将在智能制造领域不断开拓和持续投入,助力青白江先进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规模:从3万吨到25万吨
时间回到2004年,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中国巨石通过考察调研,最终看中工业基础雄厚的青白江,在该区成立了子公司——巨石集团成都有限公司。
“青白江是我们的福地,2004年首条生产线启动,成为四川省最大的玻纤生产商;2012年产品全部升级为无碱,产品向高端化迈进;2019年,主营业务收入达8.24亿元……公司从最初的3万吨中碱线起步,发展到13万吨的无碱拉丝池窑,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如今,新基地建成,规模又增加到25万吨,成为西部最大的玻纤生产基地。”一路走来,巨石成都总经理陈杰感慨万分。
2018年,巨石成都主动融入全区“一港三城六个特色小镇”全域发展规划布局,整厂调迁至欧洲产业城。2019年3月,巨石成都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奠基,20个月后,年产25万吨玻纤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全面建成投产,比计划提前两个月。
“欧洲产业城的顶层设计和产业规划与公司的总体定位不谋而合,适铁适欧是我们的发展方向。”陈杰指出,目前,中国巨石是世界玻纤工业的领军企业,在全球拥有浙江桐乡、巨石成都等五大生产基地,年产能达200万吨,牢牢占据了国内40%、国际20%以上的市场份额,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随着巨石成都新基地的投产,今后将通过中欧班列(成都)打通物流运输通道,有效补充中国西部、欧洲和亚洲国家市场需求的增长。”
产线:从半智能到全智能
走进巨石成都厂区,眼前是大气的欧式建筑,宽阔笔直的道路,水池里生动的雕像……“现在的厂区很漂亮,感觉在公园漫步,工作起来很舒服。”自从搬到新厂,巨石成都检装车间质量控制员魏冬每天精神十足。“最大的变化是一线的工作环境改善了,比如我们车间的叉车,以前要手动换电池,又重又累,现在换成了自动叉车,没电了,自个儿就开去充电了,比人还精!”魏冬笑着说。
据悉,玻璃纤维生产流程就是将石头变成丝线的过程。原矿粉通过自动化配料系统进入高熔化率玻纤池窑融化为玻璃液,随后进入拉丝区域卷绕成型,通过环穿车及智能分配车来到烘制区域烘干,再进入络纱区域二次卷绕成型,最后通过一体化包装进入智能化高架库储存。至此,产品生产完成。
据了解,巨石成都基地从智能装备、智能物流、智慧工作、智能质量四个方面将智能制造融入各个环节。与老厂相比,新基地产能提升20%,用工下降10%,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以前是半智能,现在是全智能,生产更加专业化,种类更加高端、齐全。”陈杰表示。
笔者看到,生产车间采用上下层设计,改变了原来的平面设计,这样就优化了布局,实现了工艺流程的再造。同时,通过先进的工业控制软件,操作人员和机器装备可自动执行或切换生产标准和工艺,实现人、机、料、法、环的高度统一和协同配置。
产品:从基础到高端
目前,全球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方兴未艾,主要构件以高强度、轻量化为需求,这为高性能玻纤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巨大空间。
多年来,中国巨石依靠创新战略的推广,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自主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核心技术。“新基地的投产进一步提升了成都公司高端产品结构比例,重点生产风力发电用纱、小号数直接纱、热塑性短切原丝等高端产品,通过大力开发绿色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满足高端需求和个性化需求。”陈杰介绍,同时为下游产业提供高质量的基材,能有效引领整个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产品质量好不好,客户最有发言权。佳施加德士是韩国首家精炼油石化公司,拥有亚洲生产规模最大的石化炼厂,佳施加德士塑料有限公司是佳施加德士在中国投资建成的第一家新材料生产企业,致力于高性能新材料的科研、生产、销售和服务。“我们公司与巨石已经合作多年,巨石不仅为我们提供优质的产品,还提供周到的服务,有效支撑了佳施加德士在新材料行业的稳步发展。”佳施加德士塑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炯巨说,巨石成都新基地的投产,将会为市场带来更多高质量的产品。
如今,海陆空都有巨石玻纤产品的身影。船体外壳所用的玻璃纤维能有效应对海水的强腐蚀性;汽车的外壳、保险杠及车身结构都有玻璃纤维参与制造,这得益于其质地轻而硬度强的特点;在高端领域,则应用到风力发电的叶片以及航天产品等。(莫婧 庄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