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片区:德阳经开区片区纳入自贸协同改革先行区后,以自贸试验区创新成果复制推广为核心,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营商环境。推行新设企业首套印章刻制政府购买服务,实现营业执照与首套印章同步办理、同步发放,新设企业全流程一个工作日内完成。开通“营商通”掌上服务平台,企业设立、银行开户、银行融资等服务均可以在掌上服务平台完成。以“拿地即开工”为导向,整合同类别事项,采取“告知承诺制”办理,优化简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落户经开区片区的百事食品四川生产基地项目,仅74个工作日完成全部审批手续,刷新了百事在全球投资项目的新纪录。
制度创新。推行“一址多照”、企业集群注册新模式,经开区已有四川建院科技园管理公司、四汇中小企业创业园等商务秘书托管企业3家,入驻集群注册企业100家。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效能,将位于岷山路西侧1宗约150亩工业用地通过先租后让的方式供应给德阳思远重工有限公司,减轻企业前期投资,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开放平台。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部署,与重庆空港工业园区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区。充分发挥“有形园区、无形平台”的共享开放合作模式,推进与德国、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聚集信义玻璃、维达纸业、联塑科技等一批港资企业,建成西部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德阳市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园;引进德国库卡、西门子等为代表的德国工业4.0先进技术及管理人才,建成四川省工业机器人应用创新中心、西门子德阳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产业发展。推进产学研合作,赋能提升核心产业。与中科院、四川大学等3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2个、引进两院院士专家22人;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8家;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4家,全区R&D研发费用超18亿元,投入强度超过3%,拥有国机重装、新金路、英杰电气等主板上市企业3家,天元重工、东方水利、东钢新材料等新三板上市企业5家。借助国机集团、东方电气遍布全球200多家海外服务机构,打造企业抱团出海的重要通道,经开区装备制造产品遍及印度、巴基斯坦、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27个国家。
高新区片区:德阳高新区片区会同广汉市联动推进核心制度创新、率先复制推广改革经验、协同建设对外开放平台等方面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改革创新。抢抓成德同城化建设历史机遇,完成《高新区总体规划》与《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青白江区城市总体规划》在轨道交通方面的对接,积极打造公共服务边境共享区。重点发展具有周边服务功能的教育功能区,建设集K12教育产业为主题的民办学校,打造宜居、宜学、宜游、宜养的国家级教育小镇。
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协同改革的放权赋能优势,设立行政审批“直通车”服务中心,落实“告知承诺”等审批服务便利化制度,深入推进 “容缺受理”工作,全面推行“网上办”等零见面办事服务。设立工程建设项目自助服务专区,所有工程建设项目进入工改系统运行管理。与青白江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审批跨区通办,第一批纳入跨区通办事项33项,涵盖了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司设立登记、申报纳税、道路运输经营许可等内容。
开放平台。编制智慧园区建设方案,其中一期基础建设项目(5G基站载体)正在加快推进。布局成都国际铁路港产业协作区,争取将接壤功能区纳入成都国际铁路港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坚持以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鼓励企业以自建、校企共建等多种方式建立一批创新平台。今年以来,高新区新增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家,市级技术研发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重点实验室1家。
产业发展。依托石油设备等主导产业优势,积极推行以智能化改造、精品化培育、绿色化转型为核心的技术改造工程,积极申报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支持医药企业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加大研发投入,高新区药品生产企业新取得国家药品监督局颁发的药品注册证书5个,旭晖制药通过并购等方式转入品种9个。推动传统材料向新材料的转变,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铝型材生产加工基地、西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天然气钻井辅助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目前,高新区先进材料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93亿元。
物流港片区:物流港片区树立“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多措并举深入推动自贸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力促成为国际开放通道枢纽重要功能区。
改革创新。与成都国际铁路港签署《一体化运营合作协议》,探索成德两港在通道构建与班列开行、口岸建设与保税功能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运营模式。联合旌阳区政府出台了《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德阳协同改革先行区物流港片区行权承接专项推进方案》,设立物流港自贸区综合窗口,对已下放的156条省级管理事项和30条市级管理权限进行整合优化。入驻港区第一个开工项目散粮仓储及配送,纳入全市40-50日开工样本项目。新成立的德阳金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从资料的准备到公司完成设立登记、公章刻制申请、税控系统购买仅花费一天半时间。
营商环境。协同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模式,出台《吸引周边物流企业入驻物流港优惠政策汇编》,包括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租金补贴、鼓励企业上市、开展供应链服务、跨境贸易等政策,降低企业成本,政策礼包变企业发展的真金白银。利用物流港自贸区综合窗口,进一步发挥代办帮办窗口作用,完善代办帮办机制,对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实行代办员包靠制,创新实施覆盖全事项、全领域、全流程的“三全”帮办代办服务模式。
开放平台。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东向与上海港、宁波港,北向与甘肃武威,南向与钦州防城港,建立紧密战略合作关系,打通东、南、北3个方向通道节点。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资料已准备就绪,并启动建设。推动常态化“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德阳-成都-钦州港),于11月13日举办发车仪式。2020年,物流港货运量166.15万吨,同比增长51.1%。
产业发展。围绕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和临港制造等业态,发展粮食、钢材、冷链、新基建等七大主导产业,积极打造临港经济发展带,联合成都国际铁路港制定“两图一表”(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表),共同举办新闻发布会,推出大粮食供应链产业基地、西南钢铁装备制造基地等7个项目,实施精准招商。目前,正在实施的省市重点项目23个,总投资260.06亿元,项目建成后,将为现代物流服务业进一步聚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王顺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