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 2014年8月,鲁甸发生6.5级地震,对群众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造成巨大损失。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鲁甸县始终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与党史学习教育同步推进,紧紧围绕“沿着总书记足迹学党史”主题,充分利用鲁甸“8·03”地震纪念馆等红色教育资源,创新开展“党政双询”“干部四进”活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传承红色基因,让“抗震救灾精神”成为“地标旗帜”。鲁甸县充分发挥龙头山镇地震遗址公园、地震纪念馆、地震体验馆、朱提银纪念馆、红石岩堰塞湖等红色教育基地的教学优势,在深挖、用活、凝练上下功夫,形成了鲁甸独特的红色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开辟现场课堂,讲好红色故事。配备专业的宣讲员,采取固定时段宣讲和团体预约宣讲相结合的方式,讲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抗震救灾故事和恢复重建精神,把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现场教学和社会实践全过程,激励党员干部从中汲取奋进力量,砥砺初心使命。目前已累计宣讲近400场次,受众党员干部超1万人次。开启体验教学,弘扬红色传统。全县各级党组织以党委(党组)、支部为单位,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现场学习体验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活动等方式,组织党员干部走进鲁甸地震纪念馆,仔细观看历史物件,聆听感人故事,缅怀地震中遇难同胞和抗震救灾中牺牲的烈士,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恢复重建精神中锤炼党性,激发干事创业热情。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在打卡“红色地标”的同时,组织党员阅读党章、重温入党誓词、过政治生日、交流学习心得等,进一步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宗旨意识,提升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开展党政双询,让“群众问题清单”成为“履职清单”。鲁甸县以“党政双询”架起干群关系“连心桥”,采取“1+1+N”机制推动县乡村各级干部沉一线、听心声、解难题,切实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到实处。组建“1支问询团”,畅通渠道广泛“问”。建立县乡村组四级收集网络,通过重要事情定点问、干部下访当面问、赶集赶场集中问、举报投诉随机问、镇村干部广泛问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痛点问题,制定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组建“1支答复团”,实事求是耐心“答”。召开党政双询大会,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就自己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向乡镇党政班子成员、站所负责人、村(社区)“两委”相关负责人现场进行党务、政务问询和质询,让群众的疑惑在一问一答中得到答复和诠释。组建“N支办事团”,集中力量及时“办”。坚持能现场解决的当场解决,当场不能解决的限期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解释说明;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征地补偿、拆迁安置、扶贫救灾、社会保险等问题,由各乡镇与信访、人社、民政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及时拿出解决方案,依法依规限时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办实事成效。目前已累计召开党政双询大会19场,答复群众问题271个,解决问题131个,督促重点问题解决13个,群众满意度达97.36%。
抓实干部四进,让“联系服务群众”成为“行动自觉”。全县各级党组织以“干部四进”为服务载体,通过“听、核、访”等形式,精准掌握各地区、各领域群众的困难问题,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广度、力度、温度。一进农村助群众。落实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走村、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村“两委”成员入户走访、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等制度,全县613名领导干部示范带动14908名党员、318名驻村工作队员下沉一线,走基层、听民情、察民意,及时帮助农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二进社区搞服务。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志愿服务活动,主动深入街道、社区认岗领责,全面推开“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单位接单”服务模式,帮助社区群众解难题;积极参加“双亮双争”活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示范带动市民参与到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中来。三进企业促发展。县委“两新”组织工委认真落实直报点联系点制度,经常性走访联系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帮助解决发展难题;选派35名党建工作指导员深入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指导135家企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让党员职工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的洗礼。四进项目惠民生。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了解民生需求,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研究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清单,党员干部结合工作职责,用好专业技能特长,帮助办理一批重大利民惠民实事,帮助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截至目前,共有4000余名党员进社区报到,为社区办实事656余件;干部四进发现问题1350个,制定民生实事计划3100条,完成为民办实事1650件。(鲁甸县委组织部 兰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