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 近年来,四川什邡市湔氐镇以城乡基层治理创新和能力建设为抓手,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不断凝聚乡贤力量参与家乡建设,实施了乡贤担任名誉村主任制度,同时,也在中和村三组探索建立了“乡贤回乡、建设家乡”工作机制,在教化乡民、净化村风、引领文明风尚、涵养文明乡风和强化信访矛盾源头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查问题 强指导 构建社会治理新模式
四川什邡中和村三组地处湔氐镇、洛水镇和师古镇交接处,素有“鸡鸣三镇”的说法,全组67户162人,一直以来都以传统农业为主,民风淳朴,村民始终保持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习惯,但自然条件不好,道路交通不畅,基础设施落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参军、考学、经商、打工离开了家乡。每年农忙时节,用水困难、出行不便、劳动力缺乏等引发了大量的信访矛盾,镇村干部每年在邻里矛盾调解上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2018年春节,从中和村三组走出去的“能人”们回家过年,闲暇之余,谈到反哺家乡问题,很快得到大家的响应。一个由“能人”牵头村民共同参与的“基金会”成立了,通过逢年过节组织开展一些敬老孝亲的民间活动,深受村民的欢迎,也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当地信访部门和镇村的帮助指导下,将“基金会”更名为邻里乡亲互助会,明确了“乡贤回乡、建设家乡”工作机制,成立了理事会和综合协调、洁美家园、乡村振兴和邻里和谐四个小组。同时在理事会建立党小组,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开展以“爱国爱家、敬老孝亲、睦邻友好、团结互助”为主题的乡风文明活动,进一步丰富了乡贤参与乡村公共事务决策服务、矛盾纠纷处理、民意诉求表达等乡村公共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构建了支部引领、村民自治、乡贤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建机制 定方向 赋予社会治理新功能
“故土易离,乡情难别”“谁不说咱家乡好”,乡情乡愁是每个人心中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家乡印记。中和村三组邻里乡亲互助会理事会由顾问、理事长、秘书长和理事组成,有企业老总、公司高管、转业军人、公务员、教师、自由职业者等。理事会建立了组织章程、完善了乡贤遴选退出、交流沟通、议事协商、服务管理和表彰激励等工作机制,确立了“小事不出队,大事不出互助会”的奋斗目标。根据乡贤特长,推选担任综合协调、洁美家园、乡村振兴和邻里和谐组组长,同时配备一名本地村民担任副组长,确保了互助会活动常态化开展。
在市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帮助下,在组上实施“一二二四”乡风文明工程,即:设立“报警电话公示栏”,提高村民安全防范意识;选任“法律明白人”和“致富带头人”,建立党孃孃调解工作室,实施扶贫帮扶计划,促进邻里和谐,提振村民致富信心;打造“健康小屋”和“农家书屋”,配置常用健康测试设备和农业农村书籍,满足村民康养和农业生产需求;定期开展“党员示范户”“敬老标兵户”“洁美示范户”和“特色文化户”评选,营造“比、学、赶、帮、超”氛围,推动文明和谐。通过乡风文明工程的实施,中和村三组的基础设施、院落环境、文明素养等都大为改观,村民自编自导的《美丽湔氐我的家》等一批歌曲广为传唱,村民的精神面貌得到大大提升。
强引领 抓落实 实现社会治理新效能
2018年以来,中和村三组邻里乡村互助会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先后筹集资金6万余元,已累计组织开展活动8场,走访慰问70岁以上老人、军人、智障、伤残、重病、去世、生小孩等60余人次,自发组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捐款8000余元;协助村“两委”参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安装路灯26盏、完成500米道路硬化、种植各类花卉树木300余株(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良家风家训、乡村振兴、依法治市等内容宣传美化环境3000余平方米。选任法律明白人2人,致富带头人3人;评选党员示范户3户、敬老标兵户5户、洁美示范户8户和特色文化户6户;调处化解村民邻里矛盾纠纷20余件。
邻里乡亲互助会积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传递正能量,村民的幸福感、安全感、满足感进一步增强,中和村三组社会治理呈现出“三减少三提升”的局面。即:见面不打招呼、处事态度生硬、有事各顾各等农村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明显减少,不合规、不合理的信访诉求明显减少,村民的负能量明显减少;相反,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和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得到提升,村民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的意识得到有效提升,村民对公益事业的投入热情得到提升。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乡亲、亲情和友情的人才更是促进乡村振兴和社会和谐的重要资源,全力引导乡贤“回乡”,凝聚乡贤力量,才能合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中和村三组还在积极探索和思考,还要进一步完善好乡贤智库,整合各行各业乡贤的信息资源,不断健全乡贤回归保障机制,解决乡贤想回回不来、回来留不长的问题,继续用好用活乡贤,重点在乡村规划、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和基层治理上下功夫做文章,不断推动乡贤反哺桑梓,泽被相邻。(张 健 马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