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围绕打造优质特色劳务品牌的目标,坚持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培育,强化技能化开发、规模化输出,实现品牌化推广、产业化发展,健全劳务品牌建设机制,塑造劳务品牌特色文化,促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大力发掘扶持特色劳务品牌
一是因地制宜挖掘品牌。20世纪80年代,恩阳区部分乡镇试种白芦笋,初步形成以原巴中罐头厂为依托的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芦笋产业链条,是全国重要芦笋产区,1999年巴中罐头厂关闭破产,芦笋种植面积急剧下降;2012年恩阳辖区芦笋种植面积不足500亩;2013年恩阳建区,第一次党代会确定把发展芦笋产业作为恩阳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成立恩阳区芦笋产业发展办公室,各乡镇(街道)成立芦笋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全区累计种植芦笋3.4万亩,建立了集芦笋冷链物流、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全产业链,芦笋产业工人剧增,“巴山芦丁技”劳务品牌孕育而生。二是政策支撑培育品牌。恩阳区先后出台《恩阳区劳务品牌培育工作方案》《劳务品牌赋能促进返乡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工作方案》,成立“巴山芦丁技”劳务品牌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的“芦笋栽培”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经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审核备案通过,与四川省农科院共同编制“四川省地方标准《四川省芦笋栽培技术规程(DB51/T2713-2020)”。三是立足资源打造品牌。规模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为芦笋产业工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依托“中国芦笋之乡”“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四川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资源优势,恩阳区芦笋产业工人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在品牌培育过程中,恩阳区成立了由人社牵头,财政、农业、经信等20个部门的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牵头,行业带头人参与的“芦丁技”品牌运营机制,制定了品牌质量、管理、技术、培训考核、服务五大标准体系,实现了教学研、产供销的全产业链生态闭环。
建强培训发展特色劳务品牌
一是精准化开展提能培训。将“巴山芦丁技”纳入劳务品牌培训,按照农民工就业意愿,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教什么”原则,积极发挥龙头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主体作用,通过企业点单、群众下单等方式靶向培训,增强芦笋技术工人就业综合竞争力。近年来,累计开展芦笋劳务品牌专项培训426期,培训合格人员近2万人,芦笋粗加工人员376名,芦笋种植工人15346人。二是完善培训评价方式。逐步建立劳务品牌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按规定对经评价合格的从业人员发放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三是加强技能带头人培养。与北京、山东、四川等地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加强劳务品牌研究与探索实践,打造具有一流水准、引领行业发展潮流的劳务品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设立大师工作室7家、专家工作站5个,培养芦笋技能大师12名、科技特派员777人、芦笋种植技师117名。
搭建平台壮大特色劳务品牌
一是搭建域内培养平台。建立恩阳区芦笋技工联盟,成立国有劳务公司,通过整合政策、资金、人才等优势资源,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国企+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方式,招引有实力的业主合作发展芦笋产业,带动芦笋从业人员充分就业。目前,恩阳区流转土地3万余亩,农户入股4000余户、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发展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新型经营主体400余家,芦笋产业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二是搭建域外输出平台。通过政府引领、企业带动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宽对外劳务输出范围,域外建立“巴山芦丁技”劳务品牌工作室,辐射带动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对外输出技能型人才7800人,并与澳大利亚格拉德斯通市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将“巴山芦丁技”输出海外。截至目前,累计向国内外推广种植5.2万亩,签约项目37个,签约资金达66.5亿元。三是搭建宣传展示平台。组织“巴山芦丁技”参加全国劳务品牌发展大会,筹办“全国芦笋文化艺术节”,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企业家进行“巴山芦丁技”品牌展示和交流,增强劳务品牌美誉度,推动劳务品牌加快形成规模效应。同时紧盯“芦笋疗养、养生度假”发展方向,发展芦笋生态旅游,建立双胜镇天良村芦笋主题公园、万寿养生谷康养基地,通过举办芦笋文化艺术节、芦笋宴品鉴、芦笋户外采摘等活动,吸引游客100万余人,实现农产品销售、旅游等综合收入10亿元以上。(巴中市恩阳区农民工服务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