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黄街道地处江苏省沿海工商业中心城市盐城市主城区,是该市盐都区的核心板块,区域面积26.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0万人。近年来,潘黄街道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服务大局、改革创新、凝心聚力、狠抓落实,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的良好局面,先后获评国家级生态示范街道、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抓产业、勇创新,打造高层次产业集群新优
科创产业在细分领域上招大引强。整合院校、平台、企业资源,充分发挥5.5、颐高等龙头纽带作用,引进“高精尖缺”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举办全国性行业峰会2次,打响科创园区在工业数字等细分领域知名度,集聚一批有一定规模、有发展潜力、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创企业。
生活服务业在特色业态上百花齐放。深度研究新形势消费特点,发挥“万达-老西门”商圈龙头引领作用,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消费新场景,提升老景观、创塑新亮点,持续组织独具特色的消费节庆活动。在消费扩容和体验上做足文章,围绕人口密集的商办园区、居住小区,布点新型、便捷型商业街区,招引餐饮等特色老店、品牌连锁店;围绕盐龙体育公园、小马沟绿廊,招引运营运动品牌首店、体验馆、融创店,打造特色文体街区。
楼宇经济在专业专攻上集优集约。充分发挥潘黄地处主城区、背靠大市区的区位优势,围绕“一楼一特色”目标,统筹盐西高新科技园、兆泉商务楼等企业资源,培育建筑、金融等专业楼宇,鼓励明华等龙头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力争培育3幢税收“亿元楼”。瞄准新兴业态,高层次规划大孙科创大厦、东进路综合体产业定位、招商运营,提升楼宇承载能力和税收品质。
先进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上提质增效。全面梳理街道工业用地亩均效益和企业发展潜力,分步盘活80亩工业用地,全力推动创通新科新能源助力自行车等先进制造业项目年内开工、明年投产。鼓励引导荣南、赛隆等本土民营企业实施一批技改扩能、智转数改项目,促进工艺现代化、产品高端化,让已有“存量”做出更大“增量”。
二、优环境、提品质,打造高水平城市建管新优
精准推动城市更新。全面梳理老集镇、老西门等片区配套设施短板弱项,围绕空间更清朗、居住更舒适,坚持“留改拆”并举,采取小规模、渐进式、强功能等形式,有序实施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雨污、强弱电、技防等工程,打造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围绕生活更美好,稳妥做好868户1000余套安置分房,改造姑苏苑等老旧小区2个,加快构建“15分钟社区服务圈”和“5分钟便民生活圈”,提升城市宜居性。
精品推进城市建设。秉承“钱花在刀刃上”的理念,提速推进领翔大厦、西宸府、喜来登酒店等产业项目,持续推动奋进路、腾飞路西延、中医院等公共配套项目,集中力量实现城市功能再提升、再升级。加快补齐城建短板,分步实施沿线环境、窨井盖、围墙围挡、裸土绿化等,布点建设口袋公园、节点绿化3个,持续推进休闲空间、绿化节点建设,让百姓居住出行更便利、更舒心。
精细推行城市治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对中央和省环境督察问题举一反三,持续做好利民河等水体整治提升,加快建优小马沟生态廊道,积极创建省生态园林城市。结合创文创卫加强农贸市场、背街后巷、沿街商铺等重点部位监管,强化占道经营、私搭乱建、乱停乱放整治,借力数字技术做好绿化、市政、环卫、执法等工作,让城市秩序更井然。
三、强配套、塑亮点,打造高质量乡村振兴新优
做强农业多元融合。突出“草莓”首位度,按照核心区产业规划,在产业升级、延链补链上下功夫,快推五园一中心建设投产,一体化建强种苗供应、技术推广、质量检测、冷链物流、品牌运营、AI直播、文创周边等产业链,持续做强现代农业。突出多元融合,深化与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合作,深化技术攻关、推广“盐莓一号”,培养“乡土人才”10名以上;高质量、高层次筹办世界草莓大会,全覆盖、全领域推动农旅融合,促进“农业+”新经济蓬勃发展。
扮美特色田园乡村。紧扣省委信书记调研时强调的“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不搞花架子”要求,深入实施新一轮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全域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打造集“水清、岸绿、景美”的乡村空间。合理设置电商点、警务室等公共设施,重点打造集聚乡愁情怀、便民设施、文娱场所的特色街、河、广场,逐步构建党群服务、物业管理、文化卫生等全方位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加快富民强村步伐。充分发挥草莓党建联盟作用,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创业青年,定期组织新农人电商、农技等培训班,推广直播带货、云上旅游等新兴业态,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提升行动,鼓励农民自主经营民宿、农家乐,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一村一策”,做足资产、资金、资源“三篇文章”,因地制宜发展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劳务服务等业态,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确保年内所有村居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100万元。
四、保兜底、暖服务,打造高标准幸福民生新优
全力兜牢民生底线。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推广“家门口”社区就业服务站,为低收入人口、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开展个性化就业援助,全年帮扶新增就业创业2500人。完善以基层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救助体系,规范城乡低保动态管理,确保残疾人、孤儿、特困供养人员服务保障到位。
持续优化公共服务。聚焦“一老一小”,积极推进宝馨花园、合心花苑长者幸福食堂高效运营,鼓励社区服务站因地制宜改造老幼活动阵地、幼儿园新增托位,实现老有所依、小有所托。探索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人才合作模式,邀请大院大校知名专家开展视频教学、周末坐诊,切实提升教育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广泛选树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全方位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单位。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广泛开展送戏、送书下乡活动,用好盐龙体育公园阵地,全年举办群众健身活动20场以上,让文化建设更暖人心。(袁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