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阳市在推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中,有效运用“四步一体”工作模式,“十三五”期间,申请专利2977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805件,授权专利14644件,授权发明专利1640件,有效发明专利2084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5年的2.52件增加到2019年的5.88件;有效注册商标26385件,年均增长25%,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7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植物新品种18件,非物质文化遗产96项。
一是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步谋划。德阳市把知识产权作为创新驱动的有效支撑,2019年,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大力推动知识产权强企建设。截至目前,德阳市拥有国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31家,获得中国专利奖13项、获得四川省专利奖15项;建成以东汽、东电、川油宏发、汉洲电气为重点的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4个,高价值专利组合9个,罗江金山被列为全省军民融合知识产权特色小镇;拥有旌阳、罗江、广汉、绵竹、中江等5个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市、区)。
二是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与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区建设同步推动。2016年,德阳市知识产权工作紧紧围绕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针对民营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创新“银行贷款+保险保证+风险补偿”的专利质押模式和“协商估值、坏账分担”的商标质押贷款模式,7家银行对德阳境内7家工业园区专利质押融资授信22亿元,累计为120户民营企业、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7亿元,为企业等主体贴息、贴费40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企业的发展瓶颈,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德阳市把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作为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的重要手段,有效帮助企业共渡难关,受到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被国务院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成为知识产权创新改革的典型。
三是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德阳市知识产权工作站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催生新兴产业动力转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提升的发展高度,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全面发展,新增实施专利项目2187项,新增产值670.94亿元,新增利税78.17亿元,创汇20.55亿美元。2019年,德阳市针对传统产业结构的链条短、创新能力弱、知识产权运营能力不足等问题,举办了四川国际航.首届航空航天知识产权高端论坛,德阳市人民政府、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和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签署三方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中航工业集团在航空领域的优势地位,积极搭建中国(德阳)航空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为德阳航空航天、智能制造、重大装备等产业搭建了对接桥梁,促进和推动德阳乃至四川省航空航天装备产业的发展。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与部门协调机制同步建立。德阳市以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示范市为立足点,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36次,办理专利、商标、版权等行政执法案件1558件,其中侵权纠纷案件604件,假冒专利案件945件,案件结案率100%,参加全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绩效评价排名连年递增,2019年位居全国第32名、全省第3名;两级法院审结知识产权案件619件;公安机关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案件共计250件,其中涉及商标侵权案37件,涉及侵犯商业秘密5件,涉及农资农业类11件,涉及食品类134件,涉及医药、医疗器械类23件,涉及伪劣产品类50件,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20余人,捣毁窝点330余处。有效建立了统筹有力、紧密协作的示范城市建设推动机制。
五是打造知识产权管理一体化平台。德阳市把推动示范城市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重要抓手,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线上平台,融合综合服务、政策引导、维权援助、数据支撑、金融服务、教育培训、交易转让等多个子平台,实现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各类知识产权事务一网同办。在省内市州中率先打造本地知识产权数据库,使知识产权工作更加有的放矢;结合德阳本地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利资源对接和运营转化,探索专利运营新模式;依托该省仅有的三个维权援助中心之一,在全国率先将企业将合作单位和合作专家扩展到企业单位,充分发挥来自企业的维权援助专家的桥梁作用,组织专家深入企业主动服务。(谢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