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江经济带 > 协同发展

“公园城市 公众低碳行” 这个低碳生活节有滋有味、又潮又暖!

2024-12-02 18:20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讯   为广泛动员社会各界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11月24日,在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支持指导下,成都高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高新区芳草街街道盛泰社区、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联盟共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园城市 公众低碳行”近零碳社区文化生活节活动。现场,企业、社会组织、学校等40余家各类机构讲述生态故事,农场主、环保达人、环保自组织等“生态细胞”碰撞智慧火花,吸引了社区近千余名居民关注参与。

生态市集亮点多

10余名生态农场农户纷纷带着自己得意的生态产品到场:三石酵素生态种植农场利用酵素异味性防治虫害,培育了无除草剂、无农残的生态农产品;泉水薬园以“维护土壤健康”为题开展自然农法实验,拿出了在地野化培育物种——姜黄;成都“兴寨籽”以生态发展为基调,展示了“兴寨子”特色生态优质粮油米面……

清新亮眼的瓜果绿蔬吸引了不少居民关注,农场主理人现场蒸煮煎炸,手指翻飞间将生态产品化为一份份鲜香美食,更是一下就拉近了互动距离。品尝美味之余,大家畅聊绿色种养心得,交流崇尚低碳、道法自然的生活方式,相互分享其间蕴藏的文化记忆。

“这个醪糟吃起来有凉虾的感觉,确实和家里做的米醪糟不太一样。”在孙文祥家庭农场展位前,居民杨女士不禁发出感慨。

“以前,火米在洪雅、夹江非常普遍,甚至吃火米的要比吃鲜米的人还多。之后有了打米机,愿意费时费力做火米的人越来越少。可以说,它见证了曾经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据孙文祥介绍,“火米”在2016年入选了中国美味方舟名录。他希望能够通过类似的活动,让更多传统生态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如何利用自然循环系统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怎样通过种植多样性作物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态的稳定性?”……交流不断深入,问题也越来越专业,始于田间的绿色实践经验在市集中愈发可感可及。

旧物循环人气旺

中石油元华加油站的摊位前,看似简单的矿泉水回收箱其实是“益瓶惠老”公益示范项目。该项目引导客户将车内废弃的矿泉水瓶投入加油站内的公益回收箱完成捐赠,再将空瓶回收转换为资金,用于定向帮助农村困境孤寡老人缴纳医保,真正让绿色生活的日常点滴汇聚起来,实现对社会的反哺。

作为环保实业家的布可希,则通过打造GREENTALKING可持续生活馆,将废弃广告喷绘布改造为潮包,将废油、中药材、咖啡渣制作成环保手工皂,探索可持续生活的N种打开方式。“每一只独一无二的布可希包里都有一个溯源码,扫描之后就能看到材料来源和文化故事。旧物轮回,生生不息。”摊位前,布可希的主理人陈总为驻足观看的青年耐心讲解。

一群小小摊主“叫卖”着自身结余的二手玩具和书籍,同样引来大家关注的目光。他们是来自高新区芳草第二、第三幼儿园,通过旧物交换、爱心义卖等方式,开启属于绿色发展新生力量的生态文明“第一课”。“之前听说有低碳文化节,今天一早就带着娃娃过来交换二手书了。”一位家长正带着小朋友在现场积极参与旧物置换活动。

有温度的故事从旧物流淌到了琳琅满目的“再生宝藏”,府城绿色环保队和乐活同伴窝带来的二手物品和二手工艺品映入眼帘。创意叠加环保,激荡出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热爱与坚持。“我们花了10块钱就淘到了2只手工小象和1只手工包。”几名大学生为府城绿色环保队的叔叔阿姨竖起大拇指,他们表示,这里引发大家共鸣的不仅是物品,更是愿意为保护环境坚定付出的态度。

绿色新风润人心

大学生群体的环保时尚风潮,也吹到了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的c-school社团。他们致力于共创一间隐入社区(community)没有围墙的“学校”。在现场,社团成员们用画笔与镜头,创作低碳社区达人画像,推动生态环保元素与艺术文化载体交织融汇、相得益彰。

还有一群青年人以特殊的身份,出现在文化节的各个角落。成都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联盟的骨干志愿者们精心策划了知识大转盘、分类投放大挑战等游戏,搭配对《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等生动解读,让垃圾分类科普不再停留于“纸上谈兵”。

“我们希望搭建起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平台,整合社会各界垃圾分类资源,不断创造更多合作机会、挖掘更多专业人才、组织更多志愿活动,推动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志愿者联盟相关负责人说道。

此外,现场还设置了十大民生微实事、15分钟幸福生活圈、有事找纪检、幸福小站、近零碳社区等展位,面对面征集居民对于城市高效能治理建议与意见。

尽管秋雨绵绵,但更多居民仍在向文化节聚集。从凑热闹、看稀奇到开始关注物品产品的生态属性,从“摆龙门阵”到主动了解低碳生活方式,绿色生活理念在潜移默化之间、在市井烟火气之中实现了有效传播。

据介绍,本次“公园城市 公众低碳行”近零碳社区文化生活节以低碳实践为切入点,将多元主体、多样形式、多种场景有机嵌入社区生活空间,通过相互促进、协同共融,有效激发了生态文明实践的综合效益,下一步将加大创新策划力度,突出公众参与的平台链接属性,把更多有干货、有趣味、易参与、重互动的生态公益活动送到市民群众身边。(蔡雨洁)

【责编:蔡雨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