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江经济带 > 美丽中国

云南巧家张昌元:一名党员干部的多重身份

2021-06-23 17:48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讯 张昌元是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农业农村局的一名普通党员干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22年,他始终把群众装在心中,责任扛在肩上,敢打善拼,做起事来一丝不苟,像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曾被省农业厅、市人民政府授予农业工作先进个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二等奖、三等奖、“云南省首届百名农技推广大使”等荣誉称号。繁重的工作经常占用他的休息时间,但一有空闲,贫困户的家中总能看到他的身影;虽然平时忙起来甚至顾不上自己的家人和孩子,但他的心中却始终牵挂着远方的那群留守儿童。

同事眼中的“工作狂”

2018年,时值脱贫攻坚最后冲刺的关键节点,为了打一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击战,张昌元带着“我们能生产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两个问题,既当联络员,又当业务员,带领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团队进行实地调研,调查了解巧家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由于当时部分地区交通条件落后,步行几个小时往返于各个村组之间是常有的事,但张昌元从未动摇过到产业发展一线了解掌握实际情况的决心,他和专家团队深入10余个乡镇、109个村(社区)充分掌握全县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和方向,高质量编制完成《巧家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为全县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他总结撰写的《浅议巧家县马铃薯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对策》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主撰的“巧家县生猪产业典型材料”和“草莓、花椒种植典型材料”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并作出批示,为全县走高质量产业发展之路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张1

(张昌元到马树镇草莓产业园区调查苗情)

为了确保经过反复论证的产业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从健全项目管理、项目验收、资金管理制度到对每个方案进行审核把关,从督促产业项目落地到实地参与项目实施,张昌元坚持全程参与大小产业项目的指导和管理。经过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巧家县年出栏10.5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场、3000亩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老店镇治乐村15万羽蛋鸡养殖场、中华蜂养殖等成为全市亮点,实现全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36428户卡户都有带贫主体,2019年每个卡户产业项目挂联年收益320-933元,在产业基地务工的卡户每户年务工收入达1万元以上,贫困户通过产业帮扶获得的年人均纯收入达1520元以上,全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张昌元入户开展工作

(张昌元入户开展工作)

“事非经过不知难”,令人振奋的数据背后,是许多像张昌元一样的党员干部,放弃周六周日休息、放弃陪伴家人,坚持“五+二”“白+黑”奋斗的结果。张昌元曾连续加班达180多天,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经常加班到深夜才回家休息,有时加班到凌晨三四点,做梦都在学习文件、修改方案。甚至在陪护假期间张昌元都没能放下手中的工作,陪伴家人对他来说成了“奢侈品”,而他也成为了同事们眼中的“工作狂”。每当问起他为什么这么拼命时,他总是乐呵呵地说:“一想到老百姓收入增加了我就倍感幸福,家人们也都支持我,我肯定不能让他们失望啊。”由于工作的投入,张昌元时常忘记接上学的女儿、忘记吃饭;有时太忙,他和同事就在路边买两个烧洋芋当早餐,吃碗米线当午饭,但在他的心中,只要能为百姓带来实惠,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留守儿童的“好叔叔”

六一儿童节是每一个孩子的节日,也是儿童的盛宴。而在老店镇红土村,有一群儿童在节日里并不太“欢快”,她们的父母都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护,父母长年外出,孩子们的笑容变得更少也更珍贵了。

张昌元到红土小学和孩子们过节日

(张昌元到红土小学和孩子们过节日)

自小成长在农村家庭里的张昌元,对农村孩子有着深刻的认识,自从他包保了老店镇红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他就时常抽时间到该村走访包保户,在做好包保工作的同时,还特意关注着红土村孩子们的上学情况。当他了解到红土小学留守儿童很多后,2019年5月31日,他为红土小学全体学生送去了价值8000余元的各种文具、玩具,给孩子们讲励志故事,讲述他自己身为一个农村娃的奋斗历程,和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欢快的“六一”。“我和孩子们在一起谈心,请父母长年外出务工的学生举手,瞬间半数学生举起了小手,多数孩子眼里泛出了泪花,我也为他们感到心酸,心想自己应该多给他们一些关心,弥补他们缺失的爱。”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张昌元感触良多。

张昌元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人,下有两个孩子,家庭也不富裕。但他一直牵挂着那帮孩子,在2020年6月1日,他又为红土村小学51名同学送去漂亮的新书包和饮料,为孩子们送去了特殊的关怀,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脸,张昌元心里也暖和和的。

贫困群众的“贴心人”

脱贫攻坚期间,张昌元包保老店镇红土村的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老杜家便是其中之一。2016年,当他第一次到老杜家走访时,呈现在眼前的是典型的“脏、乱、差”现象,从大门外一直延伸到院中,满地都是猪、牛、鸡的粪便,根本没有落脚之处,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堂屋内地面坑洼不平,物品摆放杂乱无章,当时老杜的老伴正在“火塘”做饭,他坐在旁边悠闲地抽着纸烟。老杜家的基本情况张昌元通过查阅资料早已熟记于心,和二老打招呼后,他便给老杜宣传了搞好人居环境的意义和相关注意事项,并动员他们立即行动起来,先从收拾家务开始,再到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老杜微笑着答应“要得,要得。”

张昌元到老店镇红土村老杜家中走访

(张昌元到老店镇红土村老杜家中走访)

一周后的中午,张昌元到老杜家进行回访,但是呈现在眼前的依然是“脏、乱、差”,和第一次相比毫无改变。他依然和第一次一样和老杜聊了相同的问题,在闲聊一会儿后,老杜的两个孙子放学回家了,两个孩子穿着非常简朴,鞋子已经破烂了,大脚指从破洞顶了出来。离别老杜家时,张昌元不忘再次强调了要搞好环境卫生的事情,而两个小孩鞋子破烂的情况已记在了他心底。

张昌元第三次走访老杜家,老杜及老伴、两个小孩都在家里,他为两个孩子各带来了两双新鞋子和两件外衣,两个孩子见状开心得不得了,立即换上了新鞋子。这次走访,老杜开始给张昌元诉说心中的疑惑和抱怨,张昌元耐心地倾听老杜的心声,并给老杜讲述党的光辉历程、农村工作政策和农村的发展变化,老杜态度转变了许多。他们围绕国家水、电、路、通信、教育、医疗卫生、生态之类的扶贫政策到产业发展、移民搬迁等摆起了“龙门阵”,由于老杜家已经纳入易地搬迁名单,张昌元重点和老杜细细畅谈了搬迁到鲁甸县卯家湾后,150平方米新房子的价值、两个孙子所享受到的优质教育等方面带来的实惠。临走时分,老杜激动地说:“张兄弟,都听你的,以后一定配合做好扶贫工作。”

在包保老杜家的岁月里,张昌元和老杜一家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2020年3月9日,张昌元专门送老杜一家搬迁到了卯家湾的新房子里居住,搬迁当日,他除了代表单位赠送了老杜家大米、食用油、碗筷、门联外,他个人还赠送了高压锅、蒸锅等常用家具。时至今日,张昌元时不时都会和老杜电话聊上几句,去昭通出差路过鲁甸县,有时也会去老杜家里见上一面。和万千扶贫干部一样,张昌元“想尽千方百计”“道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帮助像老杜这样的许许多多卡户实现了蜕变,而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便是作为党员干部的那份责任与担当。(中共巧家县委组织部 高芳)                    

【责编:沈中琴】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