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称冈州,以广陈皮和葵扇闻名于世,具有“中国陈皮之乡”美誉。2006年10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新会陈皮”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陈皮药材分陈皮和广陈皮两种,尤以广陈皮为优。清康熙《本经逢原》载:陈皮“产粤东新会,陈久者良”。广陈皮又称粤陈皮,为广东新会大红柑的成熟干燥果皮。
新会陈皮为广东三宝之首,备受历代医家的赞誉,享有“千年人参、百年陈皮”的美誉。在五邑侨乡,华侨出国都会随身携带陈皮,远在海外,用家乡的味道治疗水土不服,慰藉思乡之情,每当闻到陈皮的味道,总会泛起一股家的温暖。陈皮也随着华侨的脚步让世界各处弥漫醇香。
古法老陈皮 正号粤陈堂
“粤陈堂”是一家专注于新会古法陈皮的研产销品牌,其首席柑艺师梁国寅是近代新会陈皮核心产区茶坑村种柑带头人之一。广东正号粤陈堂陈皮有限公司拥有自然贮存陈皮与茶装置的相关专利10余项,起草古法陈皮方面的企业标准多项。
粤陈堂以“担当新会古法陈皮的名片品牌”为使命,坚持“取材新会、日晒风干、自然陈化、真实年份”的古法工艺和诚信经营理念,其皮,具有陈而不黑、香而不冲、干而不脆的活性陈化三大特征,曾获原农业部副部长、全国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主席刘坚题粤陈堂商训“取材新会劳日做,入腹陈皮勿欺人”。
公司成立“粤陈堂新会陈皮文化研究中心”,深度挖掘新会陈皮的历史与人文,研究成果有“新会陈皮 侨·商古道”“古法陈皮活性陈化法”等,粤陈堂愿将“粤陈越香”的中国传统药食文化推向世界。
活性陈化 书写古法陈皮新传奇
“户家,麻绳串,灶尾挂;商家,麻袋装,阁楼藏”,这是陈皮道地产地新会自古流传的存放陈皮谚语。其中,讲到户家的小批量陈皮采用麻绳串联,挂于较为干燥的灶尾存放;批量较大的商家,则是将陈皮置于麻袋中,放在干燥通风的阁楼中贮存。不难发现,保持陈皮的干燥,使其不发生霉变和生虫,是陈皮贮存的关键点。
数百年来,新会人采用麻绳、麻袋在灶尾、阁楼贮存出了一批又一批品质上乘的陈皮,让新会陈皮声名鹊起,成为道地药材。清朝大医师叶天仕所开的著名的“二陈汤”,特别注明要用“新会皮”,可见新会陈皮不一般的道地性。
美中不足的是,户家在灶尾储存的陈皮难免会有烟熏味,商家在有限空间采用麻袋储存的陈皮则多了些许的麻包味。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前惯用的陈皮盛器多采用金属、食品级塑胶、纸质等材料。上述材质不仅有效解决了盛器异味问题,还因材质相对麻包坚挺,储存的陈皮皮张舒展,碎皮率明显减少,但其陈化效果与传统古法陈化效果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为此,粤陈堂公司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古法柑皮陈化法,除传统的三时三色采收、三式三瓣的开皮方式外,使用棉麻类包装物贮存材料,形成阻隔虫卵、异物及粉尘的通风干燥的贮存环境,最大限度保留陈皮中挥发油、黄酮类等主要化学成分的活性,是古法陈皮陈化的核心要旨。
粤陈堂公司将传统的麻布与金属、食品级塑胶、纸质等陈皮盛具逐一进行分析,再次发现传统盛具麻布材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麻类织物具有良好的吸氧、透气性和吸潮功能,可以给陈皮提供干燥的有氧环境,还因麻中含有有机酸和无机盐等抑菌物质,可以有效减少陈皮霉菌、虫蛀等风险。
粤陈堂公司通过对新会陈皮陈化要旨的归纳与确定,取华去粕,结合现代盛器材质与技术,还原了古法陈皮的陈化环境,复原了古法活性陈化法,并先后开发了古法陈皮活性陈化法存袋、贮存瓶、贮存箱等专利器具与装置,最终获得可相对最大限度保留陈皮中挥发油、黄酮类化学成分活性的陈化效果。
截至目前,粤陈堂公司先后起草了《古法新会陈皮生产管理》《古法新会陈皮分级管理》等企业标准4项。
新会陈皮 醇香侨·商古道
“新会陈皮 侨·商古道”是粤陈堂新会陈皮文化研究中心在“古法陈皮贮存与运输方法”研究过程中的一项偶然发现,之后对该课题进行了深入挖掘与研究。经初步整理发现,新会陈皮的流通范围,较之“郑和下西洋”时间、空间跨度更宏大、行程更漫长和遥远,再现了新会陈皮数百年来的发展史,最终绘制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新会陈皮全球之旅。
新会是一座有着近1800年历史的南粤文化名城,是广东历史上文风最鼎盛的地区之一,有翰甲冈州的美誉。新会也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有海外侨胞、港澳台乡亲约70万人,广泛分布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分布世界各地的新会冈州会馆或同性质的同乡会及宗亲社团达50多个,分布于东南亚、美欧、澳新等地。
据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粤陈堂新会陈皮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田一可介绍,早在19世纪中叶,新会陈皮就随侨民远渡重洋,并于之后的百年间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家“冈州会馆”“新会同乡会”中安家,形成了特有的“陈皮侨道”。1840年,全球第一家海外“冈州会馆”在新加坡成立。全美冈州会馆的成立可追溯至1849年,其前身是冈州古庙,1854年正式改名为冈州会馆,始属新会、鹤山两邑旅美华人华侨乡亲的会馆,也是在美国成立的第一个华人团体。百年间,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秘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英国、法国及中国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冈州会馆、同乡会相继成立。
“家乡的味道,浓浓的乡情。”一片薄薄的陈皮,沉淀了侨乡文化的厚重以及璀璨的人文。如果说冈州会馆是新会人在异国他乡共同的家园,那么陈皮就是新会人走到哪里都会带在身边的家的味道。时至今日,新会人每年晾晒的陈皮中,会有近2/3是准备邮寄给海外的亲友的。小小的一片陈皮,连接的不仅是他乡与故乡,更是与家人团圆的思念;不仅饱含着家乡人对海外亲友的牵挂,更是将身居海外的新会人唤回魂牵梦绕的故乡的纽带。
新会自古为岭南的经济与文化重镇,商业繁荣。早在宋代,陈皮已是南北贸易商的广货、广药之一,远销至南洋、美洲等地区。明末清初,新会陈皮经由广州通过船运北上福建、浙江,在浙江借助长江流域及京杭大运河,继续北上乃至苏州、扬州、北京等地。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还在位于当年苏州最繁华的商贸集散地“山塘街”落成一家冈州会馆。向南,经澳门放洋出海,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包括更遥远的东南亚、南亚,至当年的吕宋、安南、占城、真腊、暹罗、缅甸等地。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新会葵商在重庆、成都等地相继开设德隆、悦隆等9家“隆”字商号,主营葵扇,又大量经销新会陈皮。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新会乡土志》记载,新会陈皮为当时主要物产之一。民国元年(1912年)前后,会城有经营新会陈皮的专营店30间,集中于会城河以南贤洲街一带。当时,新会陈皮被运到上海、重庆、广州3个主要市场,然后转销到全国各地。至此,遍布全国的“陈皮商道”业已呈现。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粤陈堂新会陈皮文化研究中心荣誉顾问毛佩琦对“新会陈皮 侨·商古道”研究总结指出:“陈皮为药、膳、饮之佳品。常言说:一两陈皮一两金。《本草纲目》记载,陈皮‘今天下以广中来者为胜’。早在700多年前的宋代,陈皮就远销南洋、美洲各地。清同治皇帝更是将陈皮钦点为宫廷贡品。随着华侨的脚步和各地冈州会馆的建立,新会陈皮跨海越洋,传遍了世界70余个国家和地区。新会陈皮的特色指标,已被列入《中国药典》成为‘广陈皮’的代表。陈皮已经成为侨乡新会享誉中华走向世界的耀眼明珠。”(薛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