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江经济带 > 美丽中国

边固民安南主大寨 业兴人和小康新村

2022-10-28 16:26     中国发展网

在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133.399公里的边境线上,有这样一个村寨,村外胶茶葱茏,村中花果飘香。平顺而洁净的村道两侧,分布着新老两种规整的拉祜民居,新房住人和待客,老房则摇身一变成厨房,垃圾入萝,污水聚池,厕所入户……

这是位于中缅边境一线的勐马镇东乃村南主大寨,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样本。

1

在新时期政策东风的吹拂下,南主大寨的乡亲们牢记党中央“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殷殷嘱托,团结一致共建美丽家园、共谋致富之路、共寻善治之策,不断向现代化小康生活进阶。

2

抓人居环境,促边寨绿美

环境好不好,人居美不美,是衡量小康生活的重要指标。以前的南主大寨,不仅空间拥挤狭窄,而且位于斜坡边上,地质灾害频发。

美好的改变始于2015年,为了改变村民生活和村寨面貌,政府决定在距离老寨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建集中安置点,把全组72户村民整体搬迁过来。

按照规划,建设之初,每户人家的新房旁边都预留了一块空地,以便村民把他们原来的老房子原模原样搬移过来,只是房顶统一换成由政府提供的瓦片。新房是根据拉祜族传统民居重新设计的安居房,可抗七级地震,主要作居住、待客用,门前有晾晒东西或聊天喝茶的竹台,无论是外观还是生活设施都更加现代化;老房不再住人,而是改造成了各家的厨房,楼下则用来堆放柴火和杂物。这种立新存旧的做法,既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又留住了乡愁记忆,因此深受群众的欢迎。

3

2016年,政府投入1300万元资金对整组进行集中安置改造,率先在南主大寨全面实施厕所入户项目,兴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排放等设施。传统的拉祜族没有厕所入户的习惯,认为厕所建在房子里面又脏又臭,当地政府就跟乡亲们说:“不用也不怕,先盖起来装东西也行。”新式卫生厕所建好后,村民都说好用。其他寨子也就跟着慢慢接受了。

2018年,政府又投入146万元资金,在南主大寨建成标准化生猪养殖场一个,养殖规模420头;新建标准化猪圈70户1820平方米,户均26平方米,完全实现人畜分离。

2021年,伴随着全省现代边疆小康村建设项目启动,政府再度对南主大寨的两污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将厕所污水、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在一起处理。下一步,当地还计划在老房子上安装窗户,进一步实现居住环境的亮化提升。

美的房舍,勾起人们对美的追求。村里的男人出门在外看见好看的花木,也会下意识带回来栽上,农家小院一下子绿意盎然。

如今,只要一进入南主大寨,美丽的风貌就映入眼帘:家家户户皆是一栋安全宜居的新房子、一栋原始古朴的老房子。户与户之间,由硬化水泥路连通,路上见不到一丁点垃圾、污水和家禽粪便。每家每户都有了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且“房前有阳台、庭院可赏花、门前有蔬菜、屋后有瓜果”。说起生活的巨大变化,村民们都喜笑颜开。

4

抓多元产业,促边民增收

要小康,不仅要有亮丽的环境,还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从环境改善中尝到甜头的南主大寨村民们认识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

打造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号角下,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可持续致富能力成为南主大寨小组村委会的努力方向。南主大寨传统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橡胶、茶叶、甘蔗以及蜂蜜,为此,县委政府派驻的挂包干部引导村民小组致力于发展橡胶、茶叶、甘蔗、山地西瓜、百香果、蜜蜂养殖等多元产业,建立蜂蜜加工作坊、茶叶初加工作坊,并帮助村民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全力培育农产品变商品、农耕变体验、劳作与增收结合的休闲业态。目前,南主大寨共种植橡胶1378亩、茶叶231亩,养殖蜜蜂400多桶,试点种植15亩百香果,取得了较好的收益。据统计,目前户均年增收5000余元。2021年,全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2万元。

5

南主大寨是典型的拉祜族村寨,是勐马镇拉祜文化起源中心,拉祜歌曲、芦笙摆舞、口琴摆舞等拉祜族传统文化在这里延续,拉祜织锦、拉祜竹编、拉祜打铁等传统工艺也一直在这里传承。立足这一优势,村小组一方面抓牢文化传承,一方面谋划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文化有传承、文明有引领、群众有自信、文化能产出的边境小康村寨。

“要让织锦等拉祜传统文化活起来并传下去,最根本的还是在于群众的参与。但如果群众长期看不到收益的话,一部分人慢慢地就不愿意做这个了。因此,推动文化产品的转型升级,是南主大寨今后要走的一个路子。”勐马镇东乃村党支部书记岩依表示。

为了增强群众的积极性,增加文化产出效益,真正实现文化惠民,县委县政府下派的驻村挂包干部积极引导村民小组与外面的企业对接,孟连县拉祜族协会也专门带领村民去外县学习,县文旅局还准备对村民进行培训。随着产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南主大寨的小康路也必将越走越宽。

6

抓党建引领,促边防稳固

俗话说:“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回顾近年南主大寨之变,根本在于有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

南主大寨小组党支部共有8名党员,由驻村第一书记挂帅,每个月都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以老党员带新党员,打造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基层党员队伍,为现代化边疆小康村建设注入“红色动力”。

疫情期间,做好“内防输出、外防输入”工作是抵边村的重要责任之一。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南主大寨小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动群众,上下齐心、团结一致,全力守边抗疫、强边固防。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全体党员认真践行“我是党员跟我上”职责使命,始终以“党旗扛起来、身份亮出来、工作干在前”为工作目标,坚持守牢边境一线、守护国门安全。

强边固防,关键在人,在边境群众。南主大寨小组党支部充分利用“三会一课”、群众会、村规民约等形式,时刻提醒群众小康生活来之不易,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进“五个认同”,使强边固防意识深入人心。“守住边境的平安,就是守住我们的幸福”成为村民的共识,在守边工作中,南主大寨群众积极踊跃申请到一线支援,用实际行动守护祖国边疆的山河大地。

7

为加强巡逻、管控,南主大寨村小组党支部还将全寨78户321名群众分为5个班,结成一张“红色网格”:党员中的男青壮年上一线执勤,老党员、妇女党员在家组织群众开展护组巡逻,村干部、党员、广大群众齐参与,构建起“五户联防”“十户联防”邻里守望模式,筑成一道坚不可摧的边关防线。

“这种‘班户联建’的模式,是我们孟连县群众在实际工作中创建的自我管理模式。一个寨子里就那么几个村干部,遇到疫情这样的紧急特殊情况,就容易出现人手紧缺、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但如果把一个60户人家的寨子,分成4个班,每15户一个班,每班推选出一个班长,这个班长只需要管好这15户人家,村小组组长则只需要管好班长,这样层层压实村民自制的责任,就可以节约人力,而不用家家户户去管了。”孟连县委宣传部部长李建梅介绍说。

8

抓村民团结,促边疆稳定

走进南主大寨,让人感叹的不仅是村子的颜值,还有村民们展现出来的“不等、不靠、不要”的态度和主人翁意识。

“我们的这个寨子,群众的参与意识非常高,只要党支部一句话,比如打扫卫生、修整道路等什么的,大家就能马上发动起来,积极行动起来。”岩依自豪地说。

“按照要求,各边境村每家每户都要有垃圾篓,南主大寨的村民们就自发组织起来编织垃圾篓,打扫村里的卫生。”对于南主大寨群众的团结和积极,东乃村驻村第一书记王超也非常感慨。

据勐马镇宣传委员普蓉蓉介绍说,当政府号召南主大寨群众开展“小阳台”(拉祜语“栈箩”)“小果园”“小菜园”“三小”建设行动时,村民们都积极响应,仅仅只用了一个晚上就把全部的“小阳台”搭好了,还扎好了篱笆。速度之快,让很多人都感到惊讶。

9

村寨的发展,离不开安定团结的大局。在南主大寨小组党支部的引领下,南主大寨的村民们积极发挥主体作用,集体的事情大家做。在当地群众的心里,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村庄自己管,自己的家园自己美化,不能什么都向政府要,什么都等政府来。

提高村民参与度,为建成高质量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向着更加安宁、富足、美好的生活不断前行。截至目前,认真对照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6大类19个指标,南主大寨已基本完成指标。以团结为笔,南主大寨村民们正合力画出“同心圆”,把自己的“小康故事”写进新的时代。(何永富/文  普蓉蓉/图)

【责编:ccc】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