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实体经济振兴:龙头引领+减税普惠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洽棠
实体经济如何振兴一直被广泛关注。一方面决策层多措并举力促振兴,但另一方面实际效果不是十分理想,那么究竟从哪些方面入手会更加切合实际呢?
相关受访专家表示,实体经济振兴,可以从行业龙头引领产融结合入手,解决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也应该从普惠减税支持入手,真正地“让市场主体能有切身感受”。
行业龙头引领产融结合
近年来,由于虚拟经济投资回报率高、回收快,大量资本流入虚拟领域,造成实体经济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血”问题。据测算,我国工业平均利润率仅为6%左右,而证券、银行业的利润率在30%左右。同时,非金融部门杠杆率也在快速上升。2012年我国非金融部门的杠杆率为106%,2015年超过140%。
全国政协委员、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政策层面频频释放信号,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与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有望进入良性互动的“磨合期”,而在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全球性难题面前,行业龙头应有所作为,伊利探索出的“核心企业承担实质性风险责任”产融结合模式,不仅能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能带动整个产业的协同发展。
“我国正常的银行借款成本年利率仅为4.35%,但事实上,多数实体企业很难拿到这样的低息贷款。”据潘刚介绍,实体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市场稳定性较差、市场风险高,一般大银行都存在“惜贷”现象,很多中小企业只能通过民间渠道来融资,这又进一步推高了民间利率,加大了债务负担和经营风险。
用一条产业链贯穿从牧场到餐桌,潘刚身为中国乳业龙头伊利集团的掌门人,将上下游合作伙伴们面临的融资困境,都沉沉放在他的心头。
据潘刚介绍,伊利的上游牧场融资以民间拆借为主,少部分能获得当地信用社和邮储银行的支持,融资成本大概在12%~15%;下游经销商在银行的综合融资成本为10%~12%,在其他机构如小贷公司、民间机构的融资成本高达15%~18%,财务成本已经不堪重负。
小有小的苦恼,大有大的愁烦。对于大型实体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而言,面对动辄数亿元乃至数十亿元、上百亿元的资金需求,如何拓宽有效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也是重要问题。而那些实业界的优质上市公司,近年来又多了“恶意收购”这样一重凶险。
据潘刚介绍的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共发生举牌事件次数160次,涉及87家上市公司,2016年虽相比2015年稍有减缓,但举牌事件也达到128次,涉及74家上市公司。其中一些“野蛮”资本方在控股之后很快“变脸”,给这些上市公司屡屡造成管理层震荡,原有经营思路被切断甚至反转。
潘刚建议,我国“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渠道”,包括:推进资产证券化创新发展,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加强债券市场“矩阵式”发展,积极发展项目收益债及可转换债券、永续票据等股债结合产品,简化境内企业境外融资核准,等等。
对于融资无门、不堪高利率重负的中小微企业,他则建议行业龙头应有所作为。“由我们出面,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资,提供连带责任担保或提供保理服务,目前我们产业链金融客户的综合融资成本不到9%,而且无需任何抵押。”据他介绍,伊利探索出的这种“核心企业承担实质性风险责任”产融结合模式,不仅能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能带动整个产业的协同发展。
减税费要普惠
除了行业龙头引领产融结合外,普惠式减税也十分关键。
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于2016年上半年在全国4个城市采集了100多个样本,4个地区调研结果基本一样。企业家认为税收负担很重和较重的比例很高,达到87%,认为税负可以接受的仅占8%,认为较轻和很轻的仅占1%。调研中发现,企业的实际税费负担率约40%,然而大部分企业利润率都不到10%,很多企业不堪重负倒闭。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发布的报告也显示:201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有66家企业亏损,比上年多20家,亏损额1184.1亿元,比上年增亏143%。
高成本时代的确已经悄然到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指出,近年来土地成本、高房价带来的土地租赁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人才成本、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环保成本,以及融资成本、知识产权成本、非税负担、制度性交易成本等都全线面临上涨压力。所有这些成本的上升,都会侵蚀企业的利润空间,有些企业消化不了,就难逃破产淘汰的命运;有些企业虽然勉强维持,但也会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昭信企业集团董事长梁凤仪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实行低税费制应普惠到每个经济实体。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随着成本的不断上升,企业盈利不断下降的大环境下,“降税费、强实体”的低税费制,已是经济全球化竞争,做强中国实体的需要。当前,美国制造业回归的调子一浪高过一浪,美国以腰斩一半的低税费吸引美国制造业的回归,而中国实体经济则面临全球化经济成本的肉搏比拼。“强制造才能强经济”的共识已达成,如何突破高企的制造业成本瓶颈,一方面,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设备的升级改造,去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实施财税改革,特别是税制改革,根据中国的实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低税费”税制,让更多的实体企业受惠,调动一切发展热情,投入到实体经济发展中。为此,梁凤仪具体支招如下:
一是大力推进“营改增”的执行力度,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当前,由于部分企业还沿用营业税6%的征收办法,规范的企业没办法拿到合规的增值税发票,抵扣额不足,致使“有法可抵”,但“无票可抵”,这是造成“获得感不强”的原因之一。其二,服务运输等行业,“营改增”后税负减少不明显甚至上升的现象,是“获得感不强”的原因之二,所以,要对服务业、运输业等允许扩大工人工资等方面的抵扣额,弥补上升的税率,创造合理、公平的税务环境,是当务之急。
二是改革印花税,取消采购环节的印花税和借贷环节印花税等多项印花税。企业在材料采购上,产品还未出售,有的材料可能不能形成产品就要征税,产品卖出又再征税,可能企业制造过程中出现订单取消,但材料已纳税,致企业成本无法消化等现象。在实体企业超过6个以上的环节征收印花税,其中银行借贷、材料采购、产品销售、账本管理等环节都要征印花税,加工企业更是高达3‰的征收比例,所以,建议应考虑采购材料环节印花税、借贷环节印花税的合理性,有计划地改革印花税。
三是改革以工资为基数的缴费计算依据。当前,以当月实际工资为计算缴费标准的,除社保基金缴费外,还有残疾人保障基金1.5%、工会费缴费率2%,这些收费的比率虽然多年无调增比例,但随着工人工资的调增,其绝对数是年年递增的,特别是残疾人保障金,有的地方强制收取,有的地方被企业抵制后,缴费后返还,这都是为了要维护税法的严肃性,不如把标准降下来,让企业有真实的获得感。如此种种的现象表现,会感觉到“费在年年递增”,因为只要增加工人工资,各种“费”便应声而增(指绝对数)。为此建议,相关部门要重视这方面的基数标准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