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自贸区3.0时代:上海浦东奋楫为先
风光无限的上海浦东。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作为全国11家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老大哥”,上海浦东对于改革从来就是“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正是因为有这股精气神,在中国自贸试验区进入3.0时代后,一波波改革红利开始从浦东释放……
从区域经济层面来看,2016年浦东新区在全国外贸进出口下降的背景下逆势上扬,全年外贸进出口17594.88亿元,同比增长4.9%,高于全国5.8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完成963.75亿元,增长22.3%;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70.4亿美元,增长9%。
从全国层面上看,上海自贸区54项扩大开放措施中有27项复制、推广到全国,其中22条被《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5年修订)》采纳,5条服务业开放措施由国务院发文明确在全国复制推广。
再放眼全球,在伦敦《金融时报》旗下FDI杂志对全球自贸区指标测评中,上海自贸区外高桥保税区荣获2016年度全球自由贸易园区综合类亚军,并获评全球大客户推荐的自由贸易园区冠军。
对外,主动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重构。对内,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适应、引领新常态。在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入“3.0”时代,上海浦东喊出了“对标全球更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作用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目标。
“目前浦东正在营造一个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2017年,上海自贸区要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扩大‘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减少前置审批,分类改革441项区级行政审批事项。上海自贸区将探索审批服务从‘一门式’受理向‘一窗式’受理转变,实行审批事项承诺办理时间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从‘办成事’向‘快办事’转变。”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承诺。
“自贸区是国家的试验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站在新起点的上海浦东新区,正马不停蹄地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努力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孵化器”。
外资回暖皆因“全球标准”
蔡司集团正在考虑将其在上海自贸区的地区总部,升级为亚太配送中心,“我们考虑新加坡或是上海,目前初定上海自贸区。”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区物流总监惠从原说。蔡司集团总部位于德国,是全球视光学和光电子工业领域知名的跨国公司。促使蔡司进一步提升布局能级的,是上海自贸区的一系列改革红利。
虽然上海的仓储成本是1.5元/天,新加坡是2.5元/天,但惠从原说,企业其实对这个成本并不那么敏感,因为还要考虑包括通关时间在内的诸多隐性成本。而自贸区推出的“先进区、后备案”、叠加“分送集报”通关便利政策,可以让蔡司的通关物流缩短一个星期。“对企业来说,这就是钱,也是客户满意度。”惠从原说。
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的建立,使得上海自贸区形成了与国际通行规则一致的市场准入方式,也成为全国开放度领先的区域之一,而正因为这些,使得外资在上海自贸区的投资力度持续加强。
当下,全球资本流动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在2007年达到历史高点1.83万亿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下滑。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此前预测,2016年跨国直接投资可能要同比下降10%~15%左右。“目前我国利用外资依然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在减弱,周边国家纷纷出台一些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与中国的竞争加剧,一些传统上以对外投资为主的发达国家鼓励制造业回流,对外投资规模在减少。”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然而,在全球跨国投资下降的背景下,位于浦东的上海自贸区却受到外资的追捧,从而带动浦东新区乃至整个上海外资投资的提质增效。
近日,伦敦《金融时报》旗下FDI杂志对全球1200多个自由贸易园区进行指标测评,上海自贸区外高桥保税区仅次于迪拜多种商品交易中心(DMCC)荣获2016年度全球自由贸易园区综合类亚军,并获评全球大客户推荐的自由贸易园区冠军。
统计数据显示,受上海自贸试验区实到外资大幅增长的带动,2016年,浦东新区实到外资70.4亿美元,同比增长9%,合同外资350.8亿美元,占上海全市总量近七成。同期,上海新设外资项目5153个,合同利用外资再次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09.78亿美元;实到外资185.14亿美元,连续17年实现增长,实到外资预计占全国的15%。
“对照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在中国自贸试验区进入3.0时代,上海自贸区还将进一步推动改革,扩大开放,为吸引外资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目前国际上最有代表性的自贸协定的负面清单平均是25条左右,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相对还比较长。”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民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主动承接更多更大的压力测试,以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贸园区为目标,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减压负面清单,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有序开放,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便利化制度,在提高风险防控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市场开放。”
具体而言,浦东新区将深化“一线放开、区内自由”监管制度,进一步研究完善在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保区建立“区港一体”自由贸易港区的运作模式。探索优化“一线”入区与“二线”报关的作业流程,配合口岸相关部门,探索取消和简化进入保税作业区存储货物的贸易许可证。协同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创新企业跨区运作账册管理模式,推进企业“一区注册、四区经营”顺畅运作。
系统集成串起制度创新“珍珠链”
2月22日下午,上海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改革试点办公室揭牌仪式在外高桥保税区举行。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发布公告,明确自2017年3月1日起至2018年12月21日,从浦东口岸进口、且境内责任人注册地在浦东的首次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试点实施审批管理调整为备案管理。
实施备案管理后,相关部门可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备案证明,这将为企业节约更多时间成本,国内消费者也有望同步体验国际上新款非特化妆品。
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审批改备案工作对自贸试验区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和制度创新起到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这是在上海自贸区成立3周年后,通过合理而有效的配套组合、系统集成,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有效探索。
上海自贸区3年建设所形成的诸多改革举措就像一盘珍珠,每一颗都很耀眼,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分散、碎片化现象,有必要将这盘珍珠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构建一条制度创新“珍珠链”。
“自贸试验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少领域的改革措施具有内在的相关性,需要各部门、各地区协调配合、全面推进。目前这方面还存在很大改进空间。”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表示,“最主要的是政策配套和系统集成不到位。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涉及面广,目前主要由各部门根据分管领域实际情况推进,只涉及单一部门改革创新、程序优化的‘微创新’进展较快,而跨部门、制度性改革推进较慢。”
主动查找短板弱项,当前浦东新区正强化改革措施系统集成,努力建设开放与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其中包括以投资便利化和扩大市场准入为重点,深化投资领域制度创新,构建推动企业“走出去”的更高平台。以贸易便利化和航运环境优化为重点,研究建立“区港一体”的自由贸易港区,深化贸易监管制度创新。以服务区域实体经济和投资贸易便利化为重点,深化金融领域制度创新。以进一步对接高标准国际贸易规则为重点,深入拓展创新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浦东新区今年还将放“大招”,推出“三全”工程,即企业市场准入全网通办、个人社区事务全区通办、政府政务服务全员协办,依托网上政务大厅,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新体系。此举将打破部门壁垒,提高企业和市民的办事满意度。此外,浦东还将建设“政府再造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再造区”将涵盖组织机构调整,绩效考核提升等改革要求,也涵盖了政府内部以及政府与市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综合性改革。浦东将以此为抓手,更好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系统集成。
发挥“自贸区”、“一带一路”叠加效应
2016年12月28日上午,中船重工(上海)舸杰自贸流转中心在洋山保税港区正式启动运营,与此同时,中国船舶集团也就入区发展进行了商洽。届时,国内外船用发动机制造维修前三强企业(曼恩、中国船舶、中船重工)将齐聚洋山保税港区,标志着船舶保税维修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洋山保税港区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创新的叠加优势,全力打造船舶保税维修、保税展示交易、大宗商品交易等特色产业。而去年年底,中船重工项目的设立运营将进一步链接集聚上下游产业,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
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联动不够充分,并且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定位还不够明确,应该发挥哪些功能也不够清晰,这一直是中国现存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建设过程中的“短板”。
“自贸试验区与国家战略之间的联动机制有待加强。自贸试验区在国家战略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要从整体视角出发,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联动效应,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局面。”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强调。
中船重工项目的落户,正是浦东新区发挥自贸试验区和“一带一路”战略联动众多探索之一。数据显示,2016年浦东新区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额显著增加,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开始回升,新区对四大主要贸易伙伴欧盟、美国、东盟和日本的进出口额分别为3442亿元、2640亿元、2209亿元和1635亿元,增速实现5个百分点以上的大幅提升。其中,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对东盟国家贸易环境改善的利好因素影响下,2016年浦东对东盟贸易实现了8.5%的较高增速,为近5年来对东盟贸易增速的峰值。同时,浦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实现明显回暖,2016年新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达3339亿元,增长4.9%,扭转了上年贸易额下降的态势。
今后,浦东新区还将借助自贸区平台,更好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构建推动企业“走出去”的更高平台。其中在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体系方面,浦东新区将协同商务等部门优化境内投资管理流程,拓展境外投资服务平台功能,为企业参与境外投资提供系统服务。配合财税等部门推进境外投资税制创新试点,配合人行、外管等部门优化完善风险监管流程和跨境资金流动模式,努力构建推动企业“走出去”的更高平台。在培育新型贸易平台方面,将进一步发挥医疗器械、机床、医药、酒类、文化贸易等专业化贸易平台带动引领作用的同时,依托保税展示交易功能,进一步推进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国别(地区)进口商品中心、森兰保税展示交易、洋山进境水果指定口岸等新型消费品贸易平台发展,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参与自贸试验区发展提供载体。(图文/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