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向实体”应做金融严监管切入点

2017-05-08 16:21     中国经济导报

原标题:“引向实体”应做金融严监管切入点

莫开伟 唐森舟

4月25日,就防范金融风险,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集体讨论会议,足见中央对防范金融风险的高度重视,也预示防控金融风险成了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间的一项重点工作。

众所周知,今年银监会自郭树清主席到任之后,在不到1个月之内就密集出台了7个严厉加强银行业监管的文件,掀起了“强监管”风暴。近段,“一行三会”又密集发文、直接喊话,直指此前存在的金融乱象和市场漏洞,严厉打击各种违纪违规行为,严防风险扩大化。银监会主席郭树清的一句“牛栏里关猫”,矛头对准监管制度缺失和不适宜。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则明确表态将铁腕治市,不怕“掉羽毛”,且对冯小树开出了4.99亿元天价罚单,彰显了严惩违规违纪的决心。保监会发文表示要深入查找和深刻反思当前保险业及保险监管存在的问题,坚定不移强化监管,坚决果断治理乱象,坚持不断完善制度,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显示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稳健安全运行的决心。

毫无疑问,“一行三会”出台的严厉监管政策不是装样子做秀,更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喻示中国金融业确实到了该“下猛药”、“动杀手”的时候了;非此,不足以刹住金融领域的各种乱象,更不可能将金融业引向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正确轨道上来,中国金融业风险全面暴发的日子将会为期不远。因而,从稳定金融大局,从营造金融稳经济的大经济治理环境高度出发,对金融业用铁腕整治是党中央必须下定的决心,也是当前不得不做出的历史性抉择。

但要看到,党中央及金融监管下决心治理金融乱象固然重要;但能否找到治理方向,或者说能否找准切入点,对症下药,做到事半功倍,让严厉金融监管少走弯路,少付出监管成本或少付出损失代价,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从目前看,无论中央政府或是金融监管部门还是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因此作为全国人民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央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应在充分听取有关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多深入金融监管实际,掌握第一手材料,多倾听社会各界及基层金融工作者的呼声,力争全面掌握情况,找准严厉金融监管的切入点,使制定的金融监管政策更加切合实际,更加能起到药到病除的疗效。

在笔者看来,严厉监管应体现在3个切入点上:

首先,整合金融监管资源,建立监管协作平台,加强监管信息沟通,形成强大的监管合力,让监管合力催生严厉监管动能。当前,金融乱象形成的根源还是分业监管弊端所致,不同部门的监管机制囿于本位主义利益,各吹各的调,协调性差,形成相互监管套利行为,为金融业违法违规乱象提供了滋生土壤。

因此,唯有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尽快消除金融监管改革纷争才是正道;金融监管当局应消除狭隘的本位主义思维和地盘意识,抑制部门争权夺利倾向,以国家金融稳定大局作为金融改革导向,形成金融监管改革共识,服从中央有关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尽快适应当前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并在此基础制订相应监管机制,将金融业经营及业务拓展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乱象或漏洞,尽可能全部消除和堵塞。

就目前而言,在体制改革实施之前,应坚决实施跨市场监管,加强跨部门、跨机构、跨市场的信息沟通机制,避免信息碎片化,或争权避责等思想造成的监管真空或滞后,建立对一切重要投融资行为无缝隙、全覆盖的功能监管体系。同时,加大对相关金融产品的严厉监管,“一行三会”彼此协调,全面统筹,联手重点加大对相互嵌套的理财产品、影子银行等风险排查和监管力度,对包含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个要素进行严厉监管,严控各环节风险。

此外,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逆周期、大口径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并根据金融市场产品的创新和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

其次,通过加大典型违法违规案例处罚和信息曝光力度,形成严厉打压态势,增强金融监管的震慑力,用震慑力倒逼严厉监管动能。前段时间,银监会针对票据违规操作、掩盖不良、规避监管、乱收费用等市场乱象公布的25件行政处罚决定,及最近证监会对冯小树开出的4.99亿元天价罚单,虽然彰显了金融监管当局用重典治理金融乱象和违规违法的决心,也让全社会确实感受到了金融监管当局不是耍嘴皮子和玩花架子,更不是一时的应景之为及虎头蛇尾之作,也预示着将来的监管范围将更加拓宽,监管力度将不断加大,对违规违法处罚也将更加严厉。

但要清醒地意识到,目前金融领域的许多违法乱纪行为仍在潜滋暗长,不少“作奸犯科”的“金融大鳄”仍深沉水底,资本市场还有更多“冯小树们”一时还难以暴露;比如最近民生银行暴露的30亿元理财“飞单案”是购买理财产品的顾客发现举报才得以东窗事发,这表明目前金融业各种内控机制和对风险的防范甄别能力依然脆弱。显然,仅靠现有各金融监管部门制定或发布的有关监管规章,可能还很难将金融业各种违规违法漏洞全部堵塞,更不可能将深沉水底的“乌龟王八”全部捞上来。

因此,当前应用重典治理金融乱象:一是进一步修改有关金融监管惩处条款,用提高违规违法成本来惩治已查处的涉案者、来制止违规违法的制造者、来教育引导违规违法企图者,斩断各种利益企图。二是公平执法,打掉一切金融违法“保护伞”,消除权贵势力对金融的渗透,做到警钟长鸣,增强监管威慑力,让金融机构管理人员及其从业者不想违法乱纪、不敢违法乱纪,有效消除金融系统风险滋生源,还金融业发展一片洁净的天空和健康生长的环境。

其三,将金融经营行为引向实体经济,压缩金融脱实向虚和金融监管套利的任何空间,用监管约束力来驱使金融监管动能。目前金融业之所以乱象丛生,关键在于金融业不顾金融风险,唯利是图,过度追求自身利益,将大量资金通过空转套利、委外投资等途径注入虚拟产业领域,脱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位,吹大了资产泡沫,使原本为实体经济“牟利”的金融业异化为自身摄取“私利”的工具,严重背离了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并成为制造金融风险的“罪魁祸首”。

显然,要让金融业回归实体经济,关键是要形成一种诱导金融业喜爱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方面,形成金融业资金动静态有效监测机制,严厉监控金融业所有资金的运行状况,尤其对资金流向虚拟泡沫产业领域进行严厉监测,堵塞资金脱实向虚的漏洞,消除金融业任何侥幸心里;对违规流向虚拟泡沫产业领域的金融资金及责任人予以禁止金融从业资格、终止高管任职资格、顶格经济罚款等严厉惩处,使金融资金“老老实实”回归金融本性。

另一方面,给资金投向以出路,实行疏堵结合方式化解资金运用与缺乏可靠投资载体的矛盾。目前可按照央行、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制造业新型产业链和创新链,积极改进授信评价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即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金融机构运用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以品牌为基础的商标专利权质押贷款等方式,满足创新型制造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资金需求,让制造业新兴产业成为金融业可以信赖的投资“洼地”,消除金融业一切后顾之忧。

同时,积极配合我国实施制造业兴国战略,资本市场应为一大批科技水平先进、创新能力强、管理规范的制造企业,尤其是民营制造业大开绿灯,降低门槛,让其获得上市融资资格,真正破解制造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局。

(作者系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肖睿】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