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统筹城乡区域社会协调发展:生力军共绘彩色未来
胡祖才副主任强调,高铁对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格局带来的深刻变化,可能比我们现在认识到的更为深刻。现在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更加关注技术的应用和变革。今后大家要更多关注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对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样才会抓住机遇,使很多现在的问题都可以得到改进甚至迎刃而解。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程晖 刘维
7月14日上午10点,国家发展改革委中配楼三层大会议室里,来自社会司和规划司的两位年轻人站在主席台上,对着空荡荡的会议室,你一句、我一句地背诵着什么。
原来,他们是下午即将在这里召开的国家发展改革委第十二届中青年干部经济研讨会第四场专题分会的主持人,因此提前进场排练。不一会儿,人事司的几位工作人员也来到这里,安排会议坐席,分拣会议材料,为下午的会议做着精心准备。
下午2点,第四场专题分会准时开始。出席会议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胡祖才指出,“今年提交的427篇论文数量再创新高,充分体现了全委广大中青年干部的优良素质和责任担当。今天下午围绕‘统筹城乡区域社会协调发展’这一议题,23位年轻同志从111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将从脱贫攻坚、区域协调发展、农村改革、民生补短板等多角度多方面,亮观点、谈认识,碰撞思想、贡献智慧。”
4个多小时的精彩演讲,委领导以及司局长们的精准提问,演讲者们的睿智应答,让这些颇为“吃重”的发展改革话题,变得饶有兴味、回蕴无穷。
目前,我国区域间呈现出发展分化、不尽均衡的态势。面对分化走势,如何保证区域协调协同发展的方向不偏航、动力不减弱,政研室林楠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和政策建议。
分化走势是什么?林楠认为,主要包括南北方之间经济增长分化,不同类型城市之间发展分化,以及不同经济结构区域发展分化。对下一步政策取向,林楠建议打通渤海海峡的跨海通道,这样就可把东北经济圈和东部沿海经济带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区域政策的重点应放在东北和西北,“因为我国的版图就像一只雄鸡,把头和尾充分调动起来,整个经济才会更好”。
人事司孟凡兴对京津冀生态效率做了研究和对比——京津冀生态效率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从北京到天津再到河北,生态效率几乎呈现“断崖式”下降。如果不采取有力的针对性举措,还将出现进一步分化走势。
“单一政策很难解决长期积累的问题,应当就京津冀生态效率建立一整套政策体系。”孟凡兴的建议包括推进京津冀产业升级,优化能源结构,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统一京津冀三地专项规划,等等。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多数演讲者的论文都集中在解决“三农”问题上。
首位演讲者是怀着近6个月身孕的“准妈妈”白玮。她来自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虽然身怀六甲,却没有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而是把此前“田间地头”的研究成果进行悉心梳理,克服身体不便等重重困难,完成了《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机制研究》这篇论文。
高标准农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国家安排大量中央补助资金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白玮坦言,由于鼓励的方式单一,因此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相对不足。她建议充分利用土地政策红利,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的更大范围和更多形式。如探索实行委托代建、特许经营和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工商资本投资等。
就业和收入分配司韩非池从近期很火爆的一部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切入他的论文题目——“产业升级中劳动收入占比一定提升吗?”,他的答案是“不一定”。
韩非池认为,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影响劳动收入占比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技术进步、资本流动等。怎么让劳动收入占比随产业结构升级而提升?他的答案是,宏观要稳、中观要准、微观要活要托底。宏观要稳,是指在技术进步中更加注重保障劳动收入提升基础;中观要准,是指合理引导资本流向有利于劳动收入的产业部门;微观要活要托底,是指完善提升劳动者素质的软硬件条件,增加劳动力市场安全性,解决技能提升后顾之忧。“科幻小说描写的是一个灰色的社会,但我们应当给广大劳动者一个彩色的未来。”
“刚刚结婚回来,希望能带给我好运气。”最后一个发言的社会司吴雪尧笑言。他演讲的题目是“以探索建立东北试验区为例,主动适应并引领人口新形势新变化”。“东北三省已全面进入人口负增长,且很有可能会成为未来我国人口形势的预演和缩影。面对全国总人口将在10年后达到峰值、老龄化加速、生育水平持续走低等严峻形势,要尽早谋划。”吴雪尧表示,“我们应当选取东三省作为切入点,探讨如何主动适应并引领人口新形势新变化,深化人口变动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人口减量下的内涵式经济发展新模式。”
“首先祝贺新婚的吴雪尧,希望你能够知行合一,为中国的人口作出贡献。”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丛亮在提问环节不无幽默地表示,“但我的问题是提给韩非池的:如果没有产业升级,劳动收入占比能否提升?即便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但劳动收入绝对水平也在提高,对此该怎么看?”
劳动收入占比在产业升级不变的情况下会不会提升?韩非池表示,经济学中的“卡尔多事实”认为,劳动收入占比应该是一个常数。按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劳动收入占比按理应该是平稳的,但后来多方研究表明,有4个方面的机制对劳动收入占比会产生影响,即产业结构、全球化、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可替代强度、劳动力市场微观结构。在多方因素共同影响下,劳动收入占比可能并不像“卡尔多事实”中描述的那般恒定。
韩非池接着说,也确实可能存在劳动收入绝对水平上升、但相对份额下降的现象。研究劳动收入占比意义非常重要,这既是对绝对贫困的关注,也是对相对贫困的预防。
“这里!”“这里!”会场前后左右都有人举手示意要提问。就在此时,主持人发现坐在会场中间的胡祖才副主任也高高地举起了手。“祖才主任也要提问啊,那就把这个提问机会给您!”
“感谢主持人,我也非常珍惜这次提问的机会。”胡祖才副主任笑着说。这时,会场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大家都有坐高铁的经验,我国高铁发展很快,高铁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相关分析还是沿用现有的三大板块、四大板块,还是应该有一些新的思考?”胡祖才副主任微笑着把问题提给了政研室林楠。
林楠回答说,高铁带动了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协同发展。密集的地区高铁网,会培育出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
胡祖才副主任结合林楠的回答作出深刻总结:高铁对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格局带来的深刻变化,目前研究得还不够,可能比我们现在认识到的更为深刻。现在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更加关注技术的应用和变革。比如,随着高铁这种快捷交通方式的加速发展和网络化构建,“可能以后大家就不住在大城市了,因为卫星城市也很方便”。
最后,胡祖才副主任寄语现场选手以及全委广大中青年干部:“今后大家要更多关注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对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样才会抓住机遇,使很多现在的问题都可以得到改进甚至迎刃而解。”
全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会议结束了,大家都还不舍得离开。这时,“新郎官”吴雪尧大声说:“门口桌上放着我的喜糖,欢迎大家品尝。”在场的人发出会心的笑声,最后一场专题分会在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