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官”彰显“大作为”

2019-05-29 17:32     中国发展网

新时代的中国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村官?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

村官是村民的“父母官”,是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作为新时代的村官儿,只要你脑子里想着村民;心里头装村民;一切为了村民,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谋幸福,千方百计解除村民的忧愁,就会得到村民的爱戴、拥护和支持,村官在实践中也会大有作为。

在全国千千万万的村官中,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惠营房村的周建忠就是一个“小村官”彰显“大作为”的新时代的典型代表。

他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但他的“头雁”作用却感染了村民、凝聚了民心,一呼百应同心干,小村旧貌换新颜。

惠营房村,是一个拥有139户、586口人、农用土地710亩、山场面积300余亩的小山村。原来的样子是啥样?是一个在全镇25个行政村中倒数第一的“落后村”和“老大难村”;是一个散班子、烂摊子、派性严重、四分五裂、告状不止、矛盾堆积的“派性村”和“上访村”;更是一个脏乱差极端严重的“污染村”和“堵心村”;是一个集体积累分文没有、根毛不趁的“白点村”。

实现乡村振兴,村民是主体,村官是关键。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镇党委心急如焚:不能让惠营房村拖乡村振兴的后腿、成为全镇环境治理、全域净化的“绊脚石”。必须选出一个让党放心、群众拥护、敢于担当、不负众望的带头人。通过调查摸底,镇党委和镇政府认为常年在外创业的个体老板周建忠是最合适的人选,村里的群众也都一致赞成。就这样,周建忠返村后,于去年9月份通过换届选举,当选为村支书和村主任的。

在这以前,他每次回家看到村里破破烂烂、乱七八糟的情景,都是感到沉闷、压制和堵心。暗下决心,一旦我回村当选后,一定给老少爷们做出好样子,把村子治理的像模像样,让村民过上清洁、干净、舒适、宜居的好日子。

先修路

原来村内的几条道路多年总是“土路”挺着,村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冰雪天“滑跟头”。老少爷们盼修路都盼得“眼红”。这还不说,原来村内的一条主路足有20米宽,由于欺街占道、乱搭乱建、乱堆柴草、粪堆和垃圾杂物,挤占的只剩两三米宽,车辆无法错车行驶。迫在眉睫的是先修路。大家都知道,道路硬化是用钱“铺”起来的。可是村里没钱,干瞪眼瞅着也不行啊。周建忠不厌其烦地跑有关部门求助,磨破嘴皮倾诉急需,总算争取到9万元的建设资金,但远远不够啊!他就主动垫资七、八万元,拉来了修路的沙子、砟子,并广泛动员村民和周边有钱的大户无私赞助。村民在他的带动影响下,争先恐后地纷纷捐献3万多元。就这样,解决了修路资金问题。说干就干,立即动工。全村家家户户都踊跃出工出力。一些不能出工出力的农户,就主动拿出大米、白面、食油、蔬菜、肉类、饮料、矿泉水,为施工人员改善伙食和解渴,那场面老动人了。村里有一个年逾8旬的老人叫付艳荣,她买来了两条烟送到了修路的施工现场,笑盈盈地说:“我年岁大了出不了苦大力,就表示点心意吧!”83岁的老人付秀兰,赶到修路现场,把参与修路的村支书叫到身边亲切地说:“建忠啊,这是国家给我的养老保险钱,我拿出500元交给你,给施工食堂添点好吃的,让大伙铆点劲快把村路修上吧!”周建忠感动得含着热泪,用颤抖的手从老人手里接了过来。

施工的食堂,是在路边有一面长墙遮阳的地方临时搭起来的。五、六个年龄不等的老大嫂、老大妈正在忙着洗菜、切菜、切肉,她们脸上挂着笑容。我和当地镇里的领导主动上前打招呼:“大妈、大嫂你们辛苦了,受累了!”我们不受累,修路是全村都受益的大好事,路修通了,我们的心路也就畅快了!”忙着做饭的年岁最大的两位老人,一个叫张淑芹的70岁了,一个叫孙博云的68岁了。她们俩抢着说:“快表扬表扬我们村里的周书记吧!他想在头里、干在头里,整天为我们村民操心费力、我们看着心疼啊!”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施工,全村道路硬化已完成2100多米长、8600多平米,到6月20日,全村15000平米的硬化可全部完工。现在的村内道路,每条都有三、四米宽,厚度都在20公分以上,而且宽绰明亮、镜面一样平坦,比其他村庄的标准厚度都要高。跟随我们参观的几个村民说,这路面一辈子也坏不了,老少爷们儿出出进进可舒心了,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我们村的周书记啊!”

拆违建

在农村,欺街占道、私搭乱建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只不过各地程度不同罢了。而在惠营房村就更为突出。有的农户认为,街道姓“公”,不姓“私”,不占白不占、不欺白不欺。有的还私自把牛棚(羊)和茅厕建在街道旁,臭气熏人,一到夏天更是难闻。这不仅是影响村容村貌、有碍观瞻的“不文明”行为,也是违规违章的做法,与建设美丽乡村极不协调。农村环境治理和改善,也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乡村不美、难以振兴。而拆除私搭乱建,直接涉及村民利益,情况复杂、难度较大。对此,村支书周建忠敢于直面破解,他通过上门入户,深入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实打实地讲明眼前与长远发展的利弊关系,通情达理的村民被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耐心说教所感动。有一户花了上万元,把一个170多平方米的养牛棚建在了街道的末端,正好堵住路口,行人只好绕行。起初,就是死活顶着不拆。周建忠通过三番五次地做工作,该户觉得周建忠说的在理,就心服口服地动手拆掉了。事后,不但不提自家造成的经济损失,而且表现得毫无怨言,还积极参与村里的环境整治行动,由“落后户”一跃变成了“先进户”和“文明户”,受到村民们的赞扬。

房前屋后和门前栽植核桃树的在该村各家各户基本都有。要想拓宽街道和部分街道取直,就得铲除。周建忠首先拿自家亲婶子开刀。想不到婶子会这样说:“建忠啊,你不要为难,婶子知道你都是为了搞好村子、服务大伙,就先把咱们家的核桃树刨掉吧,婶子支持你!”其实,婶子家的8棵核桃树,都是十几年的盛果树,每年卖核桃可收入1500元左右。这次被刨掉,自然每年要减少一定的收入。由于婶子家带了好头,原来有“抵触”情绪的也都不动声色地主动刨掉了。这就为修建宽绰的村内道路创造了有力条件。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修路伊始,周建忠早已心里有数,必须先修路。可是,一些存有误解的村民说起了“风凉话”:“不就是他舅舅在那片住吗?”“要不就是想借修路捞一把!”闲言碎语不堪入耳。但周建忠没有打退堂鼓,而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先修好这条路。施工那天,仅有7个村民参加,其中还包括周建忠的家人。

周建忠的牛劲上来,谁也对挡不住。他穿上水鞋,带头大干起来,和施工人员一起铲灰、平整路面,开着三轮车运送砂料,手上打起了血泡、累的腰酸腿痛,却不吭一声。就这样感动了村民。很快出现了蜂拥而上、主动参战的火热场面。

拆除违建和清理生活垃圾同步进行。蕙营房村在环境治理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实行全村动员、全民参与,对村内大街小巷的垃圾进行“拉网式”的全面清理,不歇脚、不喘气,一鼓作气干到底。各家各户都主动搞“门前自清”和“互相监督”。据统计,现已拆除院外禽舍20余处、厕所30余处、柴草棚40余处、车库2处、小菜园40余处;清理石堆、土堆、粪堆及建筑生活垃圾等3000余立方;平整街道3000余米,栽植树木300多株;砌筑文化墙66米、景观墙50多米;五口古井已修复使用,并保留了两盘碾子。到目前,全村累计出动义务工2000多个。村民激情满怀、信心十足的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受益心里甜!”

搞娱乐

过去,该村什么文化娱乐活动也没有,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很单调、枯燥乏味,一直处于冷落萧条的状态。自周建忠上任以来,为了打破这种沉闷局面,活跃村民文化生活,成立了舞蹈队,自己出资购买了20多身时尚的舞蹈服。每天晚上热热闹闹,都有跳舞的、唱歌的,村民健身娱乐活动的兴起,给这座小村带来了生机活力,充满了欢声笑语。

如今,小村开始变“美”了,变“活”了,变“洁”了,变“火”了,展示出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面对这些可喜的变化,村支书周建忠颇有感慨地说:“只要群众发动起来,没有干不成的事。人民群众自有回天之力,他们可以改造旧世界,也可以创造新世界。没有永远的村书记,只有永远的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是要带领群众在困难面前逞英豪!争当一名永不退色的好党员和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许贵元 陆美惠)

(注:笔者在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一直从事主要领导同志的文字综合、办公厅政务信息、领导同志调研协调以及联系“三农“”工作,比较熟悉基层情况,为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坚持业余写作30余年,为新华社新华网首批特约评论员、专栏作者;全国“三农”问题观察员。新闻通讯、理论评论、文学作品经常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半月谈》、《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等杂志;国内部分省级党报、晚报和国家行业报;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台湾新报》等媒体发表;出版个人作品集三部、65万字。)

【责编:张品】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