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区域经济总量庞大,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的开局之际,深入分析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展望一体化趋势下的经济发展方向意义重大。
2018年长三角区域GDP总量为21.15万亿元,连续多年在全国GDP总量中的占比超过23%。从经济增速看,2018年长三角区域GDP增速均不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在16座全国万亿GDP城市中,长三角区域占据了6席,分别是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其中上海以3.26万亿元居全国之首。
图1 长三角“三省一市”GDP情况
图2 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均GDP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五大特征:
一是二三产比较发达,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长三角区域三次产业中二三产合计占比均超过90%,上海、浙江、江苏的三产占比均超过50%,上海达到69.9%。长三角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逐步显现,固定资产投资排名前五位的行业均为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中,江苏和安徽的制造业投资占比分别达到45.86%和39.06%,上海和浙江的房地产业投资占比分别达到53.31%和34.58%。
图3 长三角“三省一市”一产占比
图4 长三角“三省一市”二产占比
图5 长三角“三省一市”三产占比
二是国企、民企、外企优势互补,市场主体有活力。长三角区域市场主体结构较为均衡,上海的央企、地方国企、民企、外企对经济的贡献各占1/4,2017年浙江、安徽、江苏的民营经济占GDP比重分别为65%、57.8%、55.4%,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内呈现较强的互补优势。优质民营企业数量通常代表地区经济活力,从2018年末各省上市公司中的民营企业占比看,浙江近83%,江苏近74%,分列全国前两位。
三是地区财政实力强,税源结构较丰富。长三角区域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连续多年维持稳定水平,上海、浙江的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均高于全国水平。长三角区域税源结构丰富,并不依赖于个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像营业税、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种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均高于全国水平。在财政支出方面,长三角区域在城乡社区事务、教育、一般公共服务、科学技术上的支出比重高于全国水平。
图6 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比重
图7 个税占税收收入比重
四是居民富裕程度高,财富增长潜力大。长三角区域常住人口为2.24亿人,约占全国1/6。从人均GDP看,除安徽以外,上海、江苏、浙江均比全国的人均GDP高3万元以上。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看,2018年上海、浙江、江苏分别为64183元、45840元、38096元,均远高于全国28228元的平均水平。从2018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看,上海、江苏、浙江均跑赢全国增速。
图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9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合计占比
五是金融机构体系健全,金融业务规模庞大。长三角区域汇集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消费金融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集聚了股票、债券、货币、外汇、票据、期货、黄金、保险等各类全国性要素市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截至2017年末,上海的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537家,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7.7%,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1%。
总之,从国内看,长三角区域在城市数、人口、面积、GDP总量等指标上均优于粤港澳,但在人均GDP、城镇化率等方面与后者还存在差距。从国际看,相比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长三角区域的提升空间还非常大。
二、一体化趋势下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展望
为加快向世界顶尖城市群靠拢,2018年6月,《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简称《行动计划》)发布。《行动计划》覆盖交通能源、科创、产业、信息化、信用、环保、公共服务、商务金融等12个合作专题,聚焦交通互联互通、能源互济互保、产业协同创新、信息网络高速泛在、环境整治联防联控、公共服务普惠便利、市场开放有序等7个重点领域。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长三角区域经济或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按照规划,上海、江苏、浙江的交界处将设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示范区将成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试验场,在制度创新、产业协作、资源共享等方面将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一旦示范区落地,苏浙沪边界地区将成为跨省域经济合作的桥头堡和要素流动的集聚地。
图11 长三角区域内26座城市的GDP情况
图12 长三角区域内26座城市的人均GDP情况
图13 长三角区域内26座城市的经济密度情况
二是高质量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为进一步发挥长三角区域产业集聚度高的优势,长三角区域设立了协同优势产业基金,致力于打造实现国家战略增长极的功能载体。据规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总规模1000亿元,重点面向生物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预计将覆盖超过5000个创新实体项目、1000个前沿技术领域,为高质量产业集群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三是民营经济快速壮大。当前,上海、江苏、安徽的民营经济占比低于全国水平,民营企业中的“单打冠军”较多,但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全球知名企业较少。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利于人流、物流、资金流在区域内快速流动,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外向型经济提质增效。长三角区域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占全国比重超过33%,2017年上海对外贸易依存度达107%,远高于全国33.6%的水平。上海、江苏、浙江的港澳台投资、外商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明显高于全国。在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下,长三角区域将成为外企、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地。
五是县域经济蓬勃发展。《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8》显示,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中,江苏和浙江各占23席、14席,合计占比超过1/3,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占6席。随着长三角交通互联互通进程加快,长三角区域的县域经济总量或创新高,苏中、苏北、皖北、浙南等价值洼地将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六是互联网经济引领潮流。当前,浙江的互联网、江苏的物联网、上海的人工智能共同构成了长三角区域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抓手。随着长三角区域推动5G网络先行先试、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深化重点领域智慧应用,长三角区域的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有望协同发展。
七是总部经济效益凸显。2018年底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670家,其中研发中心有441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将促进区域内产学研深度联动,区域的科技创新与研发能力将迈向国际先进水平,未来有望成为最具研发能力的城市群。在总部经济带动下,长三角各省市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产业梯度转移有望加速,安徽或成为重要受益者。
八是金融市场由大变强。截至2017年末,长三角金融市场规模约为93万亿元,约占全国金融市场规模的24%。长三角区域化发展将加速金融机构集聚、推动金融服务创新、助力金融市场开放,长三角金融发展将实现质的飞跃。
九是居民财富稳步增长。目前,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中,安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和浙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上海的69%和82%,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下,苏皖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此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提到的26座城市将成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关注对象。经过比较分析,总的来看,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下,目前综合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包括上海、苏州、南京、无锡、杭州、宁波、常州、南通、嘉兴、绍兴)将继续保持先发优势,而随着一体化进程深入推进,镇江、合肥、扬州、泰州等城市将释放较强的发展潜力。
来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