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 5月12日下午,山区地质环境灾害风险防控高层论坛暨纪念汶川地震十三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地灾国重实验室)318室举行。此次论坛以“线上+线下”方式同步直播,旨在响应联合国大会《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难风险框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气候、生态和民生”CEL计划,集结全球学者智慧,提升受灾严重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助力生态环境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世界气象组织(WMO)助理秘书长张文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科学司司长刘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灾害与冲突主任Gary Lewis,国际山地综合开放中心(ICIMOD)总干事Pema Gyamtsho,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执委办副主任刘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UNEP-IEMP)主任张林秀,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清友,副校长许强等人线上、线下出席了当天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危机管理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世界气象组织、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国际滑坡协会、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世界资源研究所、亚洲开发银行、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佛罗伦萨大学、特文特大学、卡迪夫大学、京都大学、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员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由地灾国重实验室副主任范宣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张林秀共同主持。
开幕式上,刘清友代表学校党政对莅临本次论坛的领导、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期待此次论坛为各国山区灾害风险防控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事业奠定坚实基础、创造合作交流契机,为进一步提升全球防灾减灾水平及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刘清友致欢迎辞
张文健在致辞中谈到,减少灾害风险一直是世界气象组织最重要的优先事项之一,对降低山区的灾害风险工作亦越来越重视。他希望通过这次圆桌对话,找到合作路径,共同建成全面有效的预警系统。Gary Lewis深切哀悼了十三年前在汶川地震中遇难的人民,并从水灾害、雪崩等自然灾害深入阐述了科学保护环境,提升灾害风险防范的重要性。PemaGyamtsho讲到,灾害防治需要全球跨界合作,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乐于与中国等主要成员国合作,为山地地区人民创造一个更安全、更健康、更繁荣的未来。刘宁表示,山地是预防自然灾害、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重要区域,我国高度重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政策法规,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论坛期间,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众集思广益,通过专题报告共享关于加强减轻山地灾害风险科学政策界面的经验和防灾减灾科学政策对接。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气象组织、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特文特大学、地灾国重实验室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通过十场专题报告,交流了地质灾害在不同时间和尺度演化的主要研究、如何在变化的环境中进行风险降低计划的多灾害风险评估、地震后泥石流对社会易损性和震后风险演化的影响、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减少灾害风险和提升抗灾能力等议题。
圆桌讨论时刻,与会人员围绕减轻山地灾害风险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作平台和机制共建工作进行了头脑风暴。范宣梅谈到,本次论坛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让各国彼此了解、互通有无,并让彼此看到的未来合作的方向、路径与空间。多位与会专家都指出了“为了更好的应对气候变化,降低山区灾害风险,需要加强多国-多组织及科学-政策之间的合作”。基于此,地灾国重实验室也借此会议提议与各国、各组织联合建立山区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与政策联盟。
闭幕式上,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灾国重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用“感谢”“合作”“欢迎 ”三个词对此次论坛作出了总结。他对参与本次论坛的领导、学者表达感谢,期待各国各方可以尽快迎来紧密合作,众筹智慧,为减轻山地灾害风险事业而共同努力,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架起科学与政策的桥梁。他向与会人员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到成都理工大学、到地灾国重实验室交流参观。
保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减轻山区灾害与环境风险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此次论坛从如何加强科学与政策的协同作用出发,聚焦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充分凝聚国际共识,谋划防灾减灾合作新路径,探讨实现降低山区子灾害与生态环境风险的综合解决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中国贡献。
( 金涵 林汐璐/文 陈禹 李治洲 郭思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