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碰撞,艺术生花。8月24日-30日,一场意义非凡的艺术盛事——《相见》中韩青年艺术家联展,在杭州仓美术馆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由唐域商业仓美术馆、韩国庆北国立大学、艺创小镇联合举办,汇集了中韩30位青年艺术家50余件作品,涵盖了油画、水彩、综合绘画、韩国画、版画、纤维、漆艺、陶瓷、互动装置、数字艺术等多种当代艺术作品,两国青年艺术家在艺术和作品之间开展了丰富的文化交融和碰撞。
首次中韩联展促进艺术交融
探索当代艺术发展方向
据悉,此次活动为仓美术馆首次中韩联展,来自中韩两国的知名艺术家以及青年艺术家代表汇聚一堂,通过彼此的作品展开了深度交流。众多韩国青年艺术家更是首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他们为当地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深深震撼,进而激发出更多的创作灵感。
韩国著名艺术家、韩国国立庆北大学美术系教授申暎浩,在中国学习多年,通过本次联展深切感受到中韩艺术交流意义重大,“此次中韩艺术交流展,让韩国艺术家了解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就像通过‘照镜子’式的反观自己,了解自己,并在艺术领域中不断创新和突破自我。”
韩国青年艺术家、韩国庆北国立大学美术系西洋画专业博士(在读)柳在熙第一次来到中国和杭州,十分惊讶于中国艺术展的规模之大,期间在中国的生活和艺术交流,与中国艺术家产生了很多共鸣。这一点,中国艺术家青年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专业博士(在读)辛齐具有同样的感受,他表示“尽管分属不同国度、沟通存在隔阂,但凭借彼此艺术家的身份以及相近的传统文化,大家能够迅速理解和领悟到彼此作品所传达的艺术理念。”
未来当代艺术家的出路,也是他们这一次联展讨论最深最多的话题。申暎浩教授指出,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青年艺术家都需要打磨好传统文化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从而将文化与艺术实现更好地融合。辛齐认为,不同艺术专业的市场化途径各异,视觉上丰富的艺术适合开发衍生品;互动装置、纤维艺术则可以结合公共空间;而行为艺术这类艺术较难实现市场化,需要艺术家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索。
以跨国交流为翼,助力青年艺术家腾飞
仓美术馆推动“艺术商业”创新实践
《相见》不仅是一次展览,它既是仓美术馆“我在转塘搞艺术”扶青计划的一次跨国交流活动,亦是运营公司——唐域商业推动文化艺术商业化、深化产学研合作以及培养艺术人才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
仓美术馆(Cang Art Museum)诞生于2021年,首馆坐落于杭州市西湖区象山艺术公社,下设4个专业展厅,配套艺术品商店CANG GOODS;二馆落位于杭州德信中心,是唐域商业在艺术与商业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成果。
唐域商业仓美术馆馆长易军介绍到,这次跨国艺术交流首次尝试集中式的国际联展,目的是为了促进中韩两国在艺术和文化层面的深层次合作和交流,更是寻求艺术走向商业化的重要桥梁。“跨国艺术交流是‘我在转塘搞艺术’IP的衍射——‘我去转塘搞艺术’,可以鼓励更多国际院校和艺术家们走进转塘,从而产生更为密切的关联。下一次国际联展,我们已经锚定了新西兰毛利文化,相信不久之后就会与大家见面。”
自开馆以来,仓美术馆先后举办了《时间舱》《于风暴中心治愈我》《向前展》《嘟嘟啊渡渡》《非孪生主义数字艺术联展》《数字的力量》《野火》《重置》等几十场大型艺术展览,展出了涵盖绘画、摄影、影像、装置、数字艺术等多种类型的上千件作品。除了与韩国开展跨国活动之外,还涉及俄罗斯、南太平洋岛国等,充分展示了国内外潮流艺术家、当代艺术家等极具特色且多元化的作品。
易军表示,仓美术馆在联展和艺术展中积极探寻可商业化的作品及新模式,包括衍生品、IP联名、美陈装置等,已经积累了众多技术与资源等重要经验。
艺术商业化的“艺术”
“艺术是文化一个表现形式,植入到商业领域,将艺术赋能商业,实则是一种文化传承。”唐域商业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胡雅宾介绍到。唐域商业将美术馆、书店、公共展陈、剧场演艺融入商业空间,以“文化+X”的创新模式,糅合文化落地和艺术实践,提升空间的消费力和社交互动体验感。
作为浙江省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基地,唐域商业还与中国美院、新西兰UW学院等高校和教师建立了深度合作,共同培养艺术实践型人才。青年强则艺术兴。胡雅宾认为,艺术教育与扶青计划相结合,必将成为击破市场同质化、激发商业创新活力的强有力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