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由生命健康大会组委会、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长三角商创科技基金会承办的2024生命健康大会“新技术・新动力——青年科学家圆桌会” 在上海成功举办。
此次圆桌会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这一核心议题,成功吸引了来自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新基石科学基金会、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众多科研机构的青年专家、青年学者的参与,共同探讨如何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吴寿仁在主旨发言中强调了科技创业在成果转化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面临诸多挑战,如高价值项目有限、企业与高校院所结合度不紧密等,推进科技创业成为改善现状的关键途径。吴所长通过上海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案例,展示了高校鼓励师生创业、创新管理模式等做法对成果转化的积极影响。
主题发言环节,围绕“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创新模式”这一核心议题,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区域合作部副主任王萌介绍该中心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实践经验,通过建立拨投结合机制,加速技术与产业衔接,提高成果转化成功率。浙江大学上海概念验证中心主任韩健提出,应大力建设产业赋能平台,推动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解决成果转化中的信息鸿沟问题。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生物医药平台副主任董懿为分享了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在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与模式创新方面的经验。上海以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李心悦博士从创业实践角度出发,强调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五发”理论,指出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应关注市场需求,加强项目管理能力,同时呼吁政策落实应更具开放性,为科研人员创业提供更多支持。
聚焦“社会资本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新形式”这一重要主题,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副秘书长周昌华介绍了该基金会的创新资助实践,特别是其设立的“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不仅为科学家们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科研资助,还通过举办科技创业营,引导科学家理性地参与创业,探索科研与产业结合的有效模式。绿云制药(筹)创始人王云教授以药物研发为例,阐述了从基础研究到药物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特别是概念验证和融资环节的困难,他强调社会资本和政府资本在推动项目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呼吁加大对创新药研发的支持力度,以促进我国药物研发领域的发展。上海临港车规半导体研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明锋分享了公司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实践与思考,他提出应从科技的创新性、市场需求、资本和政府定位等多维度评估科技成果价值,并通过与各方合作,推动成果产业化。
互动交流环节,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戚正伟教授、电科基金总经理陈德忠及上海交通大学陈炫宏博士等嘉宾,分别分享了各自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经验与思考。他们就技术发展趋势、科研管理模式创新、投资策略和人才培养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提供了多元化视角。
上海长三角商创科技基金会副秘书长李楠重点分享了创科基金会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角色定位、实践举措与未来展望。他指出,通过此前举办科创大赛及调研走访,发现众多好项目因投资机构标准和方向趋于一致,难以获得必要的支持与资源。基金会区别于投资公司,秉持价值观导向,聚焦技术转化前端,力求挖掘并推动具有潜力的项目。当前,基金会正积极联合各方力量,针对成果转化中的难点问题探寻解决方案,尽管在效率方面可能面临挑战,但这种探索具有开创性意义。未来,创科基金会期望汇聚更多社会资本,携手更多合作伙伴,共同为科研人员搭建桥梁,助力其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进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全面提升。
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秘书长兼常务副院长蒋斌在总结发言时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时期,需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构建全新的产业金融体系。协同创新至关重要,涉及要素、概念、战略、模式、范式等多方面创新,应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长周期、全链条、高强度推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科研人员和企业应保持战略定力,明确边界和取舍,与价值观相符的伙伴合作,并举例说明科技创新需要新思维、新模式,不能照搬国外已有经验,要探索适合中国的发展路径,助力青年科学家成长,共同推动创新发展。
青年科学家圆桌会为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提供了一个深度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通过分享经验、探讨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圆桌会为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助力产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未来,期待能与更多的青年科学家及各界精英携手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中国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