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这就是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培育马铃薯、特色水果、花椒、竹子、生猪、肉牛“六大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努力实现辖区内金沙江“河畅、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确保一江清水出云南!
近年来,永善县委、县政府坚持一手抓脱贫攻坚、一手抓产业发展,把产业发展作为强县之本、脱贫之基,强化产业规划,加快结构调整,狠抓工作落实,按照“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要求,着力培育马铃薯、特色水果、花椒、竹子、生猪、肉牛“六大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现了“县有支柱产业、乡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人有一技之长”。2019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 26.07亿元、同比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68元、同比增长11.6%。
永善县位于云贵高原北部,四川盆地边缘,乌蒙山脉西北面,金沙江下游,地处云、川两省六县结合部,国土面积2778平方公里。全县辖8镇7乡142个村(社区)2735个村民小组,2019年末总人口4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7万人。金沙江流经县域9个乡(镇)168.2公里,县城距世界第三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坝址仅3公里。
境内金江白魔芋、金江花椒、金江柑桔、云野苦丁茶等特产热销国内外。耕地面积46万亩,有80多万亩天然草场,是我国云南半细毛羊育种基地。蜡染、刺绣等民族工艺品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览观光。“两站”蓄水发电后,形成高峡平湖的壮美景观,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丰富经济发展思路
“县委、县政府丰富完善了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提出了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着力抓住国家大战略带动、大政策支持两大机遇,打牢交通、水利、电力、信息四大基础,培育特色农业、清洁能源、矿冶加工、现代服务四大产业,突出精准扶贫、城镇带动、教育兴县、生态文明、深化改革、依法治理六大重点的‘12446’发展思想,明确了努力把永善建设成为清洁能源基地、特色农业重点县、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近年来,在电站投资及投产发电的强有力推动下,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永善县农业农村局张启海局长说道。
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707个(现有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5个、市级示范社27个),农业龙头企业16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5家),成功获得农业农村部“三品一标”认证29个(无公害农产品15个、绿色食品1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白魔芋、脐橙地方种植技术标准获云南省质监局审定颁布,天山公司有机白魔芋精粉、白胜优质脐橙种植专业合作社纽荷尔脐橙荣获“云南名牌农产品”称号。
张启海介绍,全县种植马铃薯28.55万亩,总产量50万吨、产值7亿元。规划到2025年,全县特色水果发展到17万亩(柑橘10万亩、枇杷3万亩、蓝莓2万亩、猕猴桃2万亩),投产面积15万亩,总产15万吨,产值10亿元。花椒种植面积34万亩,产量7875吨、产值7.9亿元。商品竹总面积30万亩(其中方竹种植面积10万亩),笋用竹产量267吨、材用竹产量2479吨,产值0.6亿元。特色养殖引进培育有规模、上档次、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全县2025年出栏生猪44.5万头、肉牛1.26万头。2020年上半年全县肉蛋总产量3万吨,畜牧产值7.9亿元。全县具有一定规模的农特产品加工营销企业16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5家)。截止2020年4月东西部消费扶贫实现销售额132万元。
百余技术骨干到乡镇
永善县委、县政府把发展高原特色产业摆在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对相关工作的领导,先后一系列农业产业发展优惠措施和政策,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大补贴政策实施力度,通过“一卡(折)通”向全县农民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能繁母畜补贴等补助资金累计达5.3亿元。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落到实处,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投入,仅今年以来整合财政投入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累计2.7亿元,着力打造金沙江库区经济带和高二半山特色产业经济带,重点培植马铃薯、特色水果、生猪、肉牛、竹子、花椒六大农业产业。
抽派120名专业技术骨干组成包乡工作组,分赴乡镇开展春耕实用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扶贫产业项目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营等重点工作的培训、指导和实施。今年以来,全县干部深入田间地块指导生产累计18.15万人次(其中技术干部4.8万人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1915(场)次2.06万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1.2万份。开展集成超高产试验和新品种选育试验,为大面生产提供后备技术保障。实施马铃薯晚疫病统防统治千亩示范样板1片、大面连片统防6000亩,实施柑桔黄龙病统防统治5100亩,植保无人机防治800亩。全力做好非洲猪瘟疫情处置,开展猪人工授精197个站点,绵羊改良站点126个,马属改良站点8个。2019年完成黄牛冻改1.5万头,生猪改良3.6万头(其中人工授精2.4万头), 农畜产品总体合格率在95%以上,重大动物疫病应免疫密度、产地检疫率、屠宰检疫率均为100%。
实现企业农户“双赢”
选派144人对具备发展潜力的66家专业合作社进行挂钩指导,县财政对66个专业合作社每个给予1.5万元的提升经费,共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2300余万元。培育和引进云南菜人家、美林蓝莓、正邦集团、深山农牧林等农业龙头企业16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6家),培育种养科技示范大户1000户、营销大户50户、家庭农场11个,2016来以来投入3820万元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142个。截止2019年末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07个,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卡户全覆盖。鼓励村干部兼任村集体公司和村属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支持农林科技人员技术、资金参股、成果转化或能人(大户)示范带动,采取“党支部+”等模式,推行“三联结”“四规范”“五统一”发展方式,着力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安排4个专项工作组到乡镇开展排查整改,着力规范财政产业扶贫资金折股量化投资新型经营主体的监管,实现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双赢”目标。积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技改升级,促进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特产业组织化和农特产品附加值,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抓好农村承包土地纠纷调解、仲裁,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排查整治。”张启海称,按时完成3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划定,严格兑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全方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产业发展,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规划建设面积8万亩。
利用移民后抚资金、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及扶贫整合资金,在沿金沙江流域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建成“6+19”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坚持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促进特色养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建成莲峰富兵、茂林通源、吞都薪源等一批养殖示范水平高的规模养殖场。2019年新申报获得农业农村部“三品一标”认证7个,全县“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29个(无公害15个、绿色食品11个、地理标志3个),2020年正在申报认证7个。组织56个新型主体申报“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63个。(夏彬 田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