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走进衡阳县关市镇福音村,只见一条条连接着山外世界的水泥路,蜿蜒盘旋,延伸着村民的梦想与希望;一户户幽静雅致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绿树丛中……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正徐徐铺开。谈及福音村的变化,关市镇党委书记刘春茂动情地说:“福音村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离不开县税务局驻村工作队的真情帮扶。”
福音村位于衡阳县西南部,2015年由原铁炉村、观音村两个村合并而成,辖17个村民小组,有村民384户1657人。过去,该村一直以传统的“稻谷+稻草”为主,其他产业一片空白,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2015年,该村被识别为省级贫困村,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
2015年初,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在关市镇庙湾村工作了2年的县税务局驻村工作队,被调整到福音村开展精准帮扶。为让村民早日过上幸福生活,8年来,驻村工作队坚持以村为家,把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重要抓手,与当地干群一道鏖战,着力帮助村民解决“出行难、饮水难、如厕难”等问题。
要致富,先修路。2015年之前,观音村没有一条水泥路,农村公路成了全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工作队一进村,便与村干部上门开展走访调查,发现村民对泥泞不堪的村组道路意见很大,要求硬化的呼声强烈。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商议后,决定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头等大事来抓。筹集资金、组织施工、严格监管......截至2019年底,随着万云庵组的道路完成硬化,经过4年多时间的努力,全村一条长5公里的通村公路和17条长达13公里的通组公路顺利竣工,结束了村民肩挑手提的历史。
路修好后,细心的工作队员发现,每到夜晚,村组道路一片漆黑,村民夜间出行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照亮村民“最后一公里”,从2020年1月开始,工作队与村支两委班子组织村民义务协助工人施工,按照30米一盏的标准,在村组道路旁及每个村民屋场安装太阳能路灯400余盏,实现村组道路与村民屋场照明全覆盖。
在解决出行问题的同时,工作队又把目光投向了饮水。临近中午时分,住在观音山半山腰上的万云庵组村民王莲秀正忙着准备中饭。只见她轻轻拧开水龙头,就用上了清澈干净的自来水,淘米、洗菜十分方便。
村党支部书记陈玉文介绍,像王莲秀家一样,住在观音山半山腰上的村民逾六成。过去,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地势较高,大家只能去山间小溪舀水喝,遇到下大雨,山间溪水浑浊不堪,大家靠接雨水、装黄泥水沉淀,都是常有的事,被“喝水难”困扰了一辈子。
为保障村民用水无忧,2015年7月,工作队与村支两委积极争取县水利局的农村安全饮水项目,组织专业施工队,在村里兴建安全饮水工程。苦干6年多,7个联组集中供水点相继建成并通过县水利局验收,水池里的水沿着四通八达的供水管网,通过高度差源源不断向“下游”供水,让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下午17时许,刚在外干完农活的东风组村民邹春付回到家中,稍作休整,便走进杂物间,左手提着粪桶,右手拎着掏粪勺,来到自家的贮粪池旁,弯下腰,掀开池子上面的塑钢盖,双手握着掏粪勺,从池子里舀出发酵后的粪肥,倒进粪桶里,准备去浇灌菜园。
一直以来,观音村村民使用的都是旱厕,一个坑、两块砖、四面墙、臭气熏天。2019年8月,作为关市镇首批改厕示范试点村,村里按照“三格式化粪池(即沉淀池、发酵池、贮粪池)+湿地管理”“三格式化粪池+庭院消化”等改厕模式,聘请当地建筑工匠组成施工队,统一组织施工改厕。村党支部副书记江魁元说,刚开始实施时,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村民都认为自己是农村人,上厕所没那么讲究,对改厕抱着等待观望的态度。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商议后决定,先从村支两委成员家改起。江魁元家作为村里第一批改了厕,不但能冲干净,连蚊蝇也不见了。当江魁元家改厕时, 第一批没有报名的邹春付就前去观看,从挖坑一直看到厕具安装好、用起来。看完后,邹春付决定,咱也改!近三年来,该村共改(新)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98个,占计划任务的100%。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为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2017年9月,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多方筹集资金30余万元,在崔老屋组的荒地上兴建一座年发电量6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当年年底,光伏电站建设顺利完成,并实现并网发电。仅此一项,村集体年收入就达4万余元。
种植业过去是村里的“短腿”,工作队进驻后,充分依托当地资源,采取“村企联动”的办法,帮助组建“农福种养专业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流转土地120余亩,先后种上了红心脐橙、南丰蜜桔、八月桔等树苗。目前,2017年种植的70亩红心脐橙、南丰蜜桔已经投产,去年种植的50余亩八月桔长势良好。“到2024年,50余亩八月桔将全部进入丰产期。届时,平均亩产可达3000斤以上,按每斤售价2元计算,年销售总额可望突破30万元。”陈玉文信心满满地说。(王勤 邹健 阳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