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南:66.56万亩高标准农田端牢“饭碗”

2023-01-09 11:18     中国发展网

当前,湖南衡南县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抢抓有利时机,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推动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让粮田变良田。

初冬时节,气温骤降。当清晨的阳光洒向衡南县江口镇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现场时,这里早已热潮涌动,“轰隆隆”的器械声响彻田间,施工队伍紧锣密鼓作业……

衡南县江口镇同福村原来是典型的干旱村,多年来,由于土地分散、土壤贫瘠、农业灌溉设施不全,当地农田整体存在“旱难灌、涝难排、机难进、田难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村经济发展。加上越来越多青壮年外出务工,这片本就不算肥沃的土地,越发贫瘠。

“农业效益一直不高。”对耕地的问题,同福村党总支委员谢发生焦急不已。如何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丰产丰收奠定基础成了摆在同福村眼前的一道“必答题”。

今年,同福村抓住全县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机遇,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建成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修建的新渠道总长3308米,让全村15个组得到全面灌溉,解决了群众农忙时节灌溉难、田间作业通行难的等问题,带动了全村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加快了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的短板,牢牢把住了粮食生产主动权,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高标准农田建设,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种植户真正得到双丰收,减轻劳动强度。”同福村种植户刘五说。

今年夏季以来,衡南县出现持续高温晴热天气,给处于关键用水期的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小的考验。但对江口镇同福村的种粮户来说,高标准农田项目所整修的渠道、蓄水塘、堰坝,改变了农户靠天吃饭的状况,助力群众抗旱保丰收,保住了农田灌溉“生命线”。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生产成本降低了,土地的粮食产量提高了,经济收入也越来越好,群众的生活也越走越有奔头。”同福村党总支委员谢发生告诉笔者:“以前的农作物受干旱没办法种,如今水渠的贯通,水的速度、流量能够保证这15个组全面灌溉,实现了省工、省肥、节水、高产、高效和优质的目的,劳动效率提高10倍,节水70%,节肥20%。在产量方面,提高了百分之八十以上。”

在衡南县咸塘镇高桥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后,通过“小并大、短拼长、陡变平、弯改直”等措施,将原来零星分布、条块分割、高低不平的土地进行归并平整,由原有耕地355亩增加到375亩可耕种面积;新建渠道近1600米,让过去的土水沟变成了现在的水泥沟渠;通过扩宽、加高、铺设碎石,让过去的小田埂变成了宽敞的机耕道,为高桥村现代化农业发展打牢基础。这新增的20亩耕地全部归村集体所有,按照“村集体资产+经营主体+收益”的模式量化入股,让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保障。

“2022年,衡南县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1.81万亩,计划施工总工期为120日历天。按照‘统一设计,分期实施,集中连片,区域推进’的原则,完成16个乡镇82个村11.8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家,实现了机械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宜机化的农业生产格局,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衡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琰介绍说。

近年来,衡南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之举,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土地改革的重要举措,持续推行“一户一块田、一村一块地、一企一基地” 模式,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准选址,对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并严格抓好项目设计、施工、验收三大环节的控制,实现了“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涝能排、旱能灌”目标,为民乐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6.56万亩。(刘民伟  邓勇  谢解君)

【责编:沈中琴】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