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是达州以农业农村为主的市辖区,也是全省农业大区和全国产粮产油大区、生猪调出大区、蔬菜产业重点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曾4次荣获全省粮食生产“丰收杯”。
近年来,达川区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结合全区以丘陵山区为主,农田地块零散,水源、地力、电力等条件复杂的实际,不断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制与良机的深度融合,提升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了达川力量。
(达川区堡子镇盛家坪村富硒水稻种植基地 李彦 摄)
建好良田 夯实粮食生产根基
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达川区通过“整村整乡推进、集中连片打造”方式,扎实推进区域内田型改造,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86.53万亩,占到全区耕地面积的71.28%,夯实了粮食生产的根基。
达川区南岳、万家、大树一带地处浅丘,土壤肥沃、水源充沛,再加上气候适宜,有着“川东小粮仓”之称。
过去,由于都是高低不平的小田块和梯田,加上路网不够完善,大型机械无法进田作业,导致种田成本过高,曾一度影响到大家的种粮热情。
“区里建设高标准农田,原先高低不平的小田变成了平整成片的大田,机器能直接开到田间地头,实行全程机械化耕、种、管、收,沟渠也修到了田地边,灌溉也很方便,种粮的效益比以前好了很多。”南岳镇九元村党支部书记杨松介绍说。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达川区实现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推动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40%,劳动生产率提高20%,农田成本每亩降低250元以上,粮油增产10万吨。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潘刚表示,他们还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区域推进为契机,高标准规划建设“南大万”10万亩现代粮油园区、“双石”粮经复合园区、米城高山生态大米基地等现代农业园区,打造了一批全区粮食增产的新引擎。
在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达川区积极探索撂荒地耕种新模式,通过严格落实撂荒地整治“三级书记”负责制,建立撂荒地“一图一册”整治台账,筹措撂荒地整治奖补资金,引导和激励广大农民复耕复垦撂荒地,并采取土地流转、成立村集体经济等方式让3.25万余亩撂荒地变成了致富田。
(达川区“南大万”现代粮油示范园区 李彦 摄)
用好良法 提升种粮生产效益
秋收时节,达川区米城乡米城社区的种粮大户王成看着田里金光灿灿、颗粒饱满的稻穗不禁喜上眉梢:“这多亏了市农科院的专家。”
米城乡是达川区优质高山大米的主产地,米城之名也因此而来。
近年来,当地村民发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水稻产量和大米品质的市场竞争力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达州市的专家来到米城进行了调研,最终他们判断,问题出在水稻的品种上。
对此,他们针对米城产区的海拔、气候、土壤和农民的耕种方式等条件,与当地种植专业合作社一起进行了高端优质水稻品种筛选,精选出了3个更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并全程提供技术支持。
“有了好的种子,有了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我们的有机大米品质更好了,产量大幅提高,市场价格更是翻了一番。”米城大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京强说。
近年来,为确保稳产增产,达川区完成了25个七届“稻香杯”品种集中展示试验和新近审定品种适应性试验,并在全区大力推广“稻香杯”品种,分别打造水稻、玉米良种试点示范基地30万亩、15万亩,良种普及率达99%。
在种植技术方面,达川区结合区域实际,强力推广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轻简化直播、增密栽培、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新技术,实施了“稻—再生稻”、“稻—油”、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等新模式,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坚实保障。
丘陵山区坡地和陡地占比大,再加上农作物多样、农艺生产复杂,农机普及一直是困扰达川粮食生产的一大难题。
为此,达川区通过成立农机专合社、推行社会化农事服务等举措大力推广适宜丘区农业生产农机装备,全区粮油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达38.5万亩,带动主要粮油作物耕种收综合农机化率达72.13%。
创新机制 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针对近年来部分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的问题,达川区创新推出“农业发展公司+村集体+专合社+农户”“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农户”“专业人才+种植大户+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行保底价收购,通过利益共享有效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地处达川区“南大万”10万亩现代粮油园区腹地的大树镇草新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社区。
随着现代粮油园区建设的推进,眉山好味稻专业合作社在该片区流转1.2万亩耕地,通过托管代耕、统防统治、土地入股等方式,以种粮为主,采取“稻菜”轮作模式,带领村民春季种粮、秋季种菜,粮经复合,实现“一亩地两收益”。村民们不仅可以拿到土地流转的费用,还可以通过在专合社务工再多一份收入,从而实现增收致富。
“今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达5.4万余亩,预计可带动4000户群众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达川区大树镇党委副书记涂译文说。(陈小平、唐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