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高标准,农民“耕”幸福

2023-11-22 13:46     中国发展网

近日,湖南省衡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科办公室内,衡南县、衡阳县部分乡镇负责人正围在工作人员桌前,咨询恢复耕地、水田开发项目整改等相关问题。

从问题丛生到巡田自查,从被动整改到主动防控,从“一家管,大家用”到“大家管,大家用”。今年以来,衡阳市大耕保格局已逐渐成型,各级田长责任上肩,“长牙齿”的硬措施陆续出台,各成员单位形成合力,相比去年同期,“非农化”“非粮化”情况明显向好,问题数量和破坏耕地面积明显变少,全市耕地保有量增加2.7万亩。

“守住全市530.5万亩耕地红线,稳住粮食生产基本盘”已成为衡阳市每一位田长的共识。大耕保格局的形成,离不开田长制的落细落实,更离不开衡阳各级各部门对耕地保护的重视。

奖罚”全省率先,先守田再护耕

眼下,衡阳各地秋收接近尾声,田间地头,忙碌的农民们仍穿梭其中。田埂上,衡山县贯塘乡党委书记、该乡田长沈铁锋身穿红马甲,戴着黄袖章,正巡视村里的耕地。

图502

(田长在田埂上巡田 钱辉 摄)

“这两年经常能看见穿红马甲、戴黄袖章的田长下来巡田,他们来过之后,耕地不减了,高标准农田建成了,我们灌溉、下田作业效率高多了,今年我们家收入都高了!”村民李德福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

李德福不是个例,衡山县贯塘乡通过落实田长制,今年乡、村、网格田长巡田1800人次,核查整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线索60个,恢复耕地192.64亩,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2600亩,耕地保护重点工作全部完成到位,农民的幸福感逐步增强。这是衡阳市形成大耕保格局的缩影,上行下效,百姓获得实惠,得益于在这项工作上的“奖罚分明”。

去年,衡阳在湖南省率先设立田长制及耕地恢复奖励基金,对耕地保护及耕地恢复先进县市区给予奖励,随后,衡山县、衡阳县、南岳区等对先进乡镇、村和单位落实了田长制激励,基层耕保热情被进一步调动。

今年,衡阳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的通知》和《关于明确2023年耕地保护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9月份召开高规格的全市田长制会议,明确要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刚性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考核机制,强化对乡镇(街道)耕地保护不力、对部门行业监管不力、对县市区党委政府履职不力的追责问责,并进一步细化乡镇、村(社区)、片区(网格)整治职责。

同时,衡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已多次开展专项行动,4月份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专项行动,7月份开展违法用地“梳篦行动”,9、10月份组织国省督察及卫片执法问题整改“攻坚月”行动。

根据各地落实田长制情况,今年市田长办已下达3期红黄牌警示通报,提请市级田长开展3次集中约谈。全市自然资源系统调整执法分管领导和大队长多人,停职免职基层所长4人。纪委监委处置问题线索42件,立案14起,留置1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6人,组织处理15人,移送司法3人。

奖罚分明、措施强硬,衡阳本土化的“田长制”成效日显。衡南县三塘镇等利用“田长巡田+无人机航拍”机制落实“早发现、早制止、早整改”;衡东县洣水镇等出台耕地用途管制措施,通过“申报必核、立项必审、动土必查、巡查必报、新增必处”,做到“乱占耕地一亩不让”。

今年,全市监测发现新增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图斑数量及涉耕面积均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全市耕地非正常流失得到遏制。

农田高标准,农民“耕”幸福

耕地保护,护的不仅是田,也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守田护耕之际,衡阳市在耕地恢复、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上也下了大力气。

今年年初,市田长办出台《关于切实稳妥做好“恢复属性”地类恢复耕地工作的通知》,明确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工作步骤和具体要求。

3月3日,衡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印发了《衡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耕地“进出平衡”等措施工作方案》,首开先河、创新推出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耕地“进出平衡”机制。 

从县市区落实效果看,仅衡阳县台源镇群向村,便恢复耕地430余亩,修复提灌机泵3处,打抗旱机井5口,维修灌溉水渠2000米,村干部还组织当地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现已丰收。

图503

(农民增收,笑容满面 钱辉 摄)

据悉,去年全市高质量推进耕地恢复3.8万亩,实现了2022年耕地进出平衡,并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增加2.7万亩。今年全市3.9万亩恢复任务有望在11月底全面完成。

要恢复更要管护,对此,衡阳出台了《衡阳市新增耕地后期管护办法》,将恢复耕地、补充耕地、农民自主开发耕地和整改耕地统一纳入管护范围,同时延长管护期限,提高管护标准,压实管护责任,明确管护要求,促进新增耕地长期稳定利用,确保“新增耕地一亩不假”。

与此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也在衡阳各县市区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据测算,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增产粮食100—120公斤/亩,成本降低80—100元/亩。”衡阳市田长办相关负责人说道,衡阳通过“小田改大田”,减少田埂系数,增加种植面积;采取种绿肥、施有机肥,增强耕地肥力,提高了粮食产量;修建机耕道,提高机械化运作效率,降低劳动成本。

衡阳辖区各村地貌特征不同,部分村庄蓄水、灌溉、清淤等问题已有历史,对此,衡阳开展了“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投资8000多万元奖补资金,实施山塘清淤2636口,畅通“中梗阻”渠道149公里,进一步完善农田灌溉排水体系,逐步实现“蓄得住水、灌得到田、上得了山”。

图504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衡阳各县市区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钱辉 摄)

眼下,衡南县车江街道白水村秋粮正在收割,当地村民自豪地说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单产有望再创新高。

截至目前,衡阳市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79.07万亩,占现有耕地面积的71.46%,耕地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农民的钱袋子更鼓,耕种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自从推行田长制以来,衡阳市的“耕”基越来越稳固,不但守住了530.5万亩耕地保有量和476.0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底线,还实现耕地净增加2.7万亩,人人节约用地、人人保护耕地的美好局面近在咫尺,大耕保格局已逐步成型。(彭小林)

【责编:万立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