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达川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让乡村振兴“地”气十足

2023-12-05 17:09     中国发展网

小田变大田、道路沟渠四通八达、各类农机尽情施展。对于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众多种粮户来说,农业生产正带给他们不一样的体验!作为全省粮食生产大区,近年来,达川区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不断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11月23日,在石梯镇铁顶垭村5组一处制高点可以看到,道路两旁地势低洼处,数台挖掘机正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分组作业,机器的轰鸣声在广袤的田野间此起彼伏。施工人员正抢抓秋收后的“黄金时期”,对农田进行“小改大”平整、整形。

图2000

(挖掘机平整土地 李彦 摄)

连日来,在达川区石桥镇、石梯镇,田间人喧车鸣,高标准农田建设正酣。

今年以来,达川区按照“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的建设目标,突出流域化、灌区化、产业化整体布局,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6.1万亩,涉及6个标段。截至目前,所有标段已全部开工,预计年底完成土地平整主体工程。

“小田”改“大田”助推粮食生产机械化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高标准农田建设”已连续12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过去,机械化作业难度大,运输施展不开,种粮用工成本高,地块零碎等问题制约着农业发展,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如今,高标准农田一并解决了这些问题,美好“丰景”正变成他们可以看得见的未来。

图2001

(达川区万家镇高标准农田 李彦 摄)

“以前地块小,大中型农机无法开展作业,大都靠人工,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后,改变了过去小地块的限制,以后大型农机具就可直接开进田间地头了。”铁顶垭村党总支书记李小渊介绍道,“我们村今年共有1067亩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一部分流转给业主,一部分仍由村民自种,种粮我们越来越有底气了。”

刘永忠是铁顶垭村13组村民,也是该村的种植大户,成立了达川区茶斗坡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余亩,涵盖石梯镇3个村子。今年推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刘永忠所承包的铁顶垭村片区的土地也在此列。

“以前收割一亩田从早忙到晚,人工费至少要300块钱,收完还要自己脱穗,成本太高了,多数人都不愿意种,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搞好后,收割机10来分钟就能收一亩,每亩还只收100块钱,既省时又省力,大家种粮食的积极性也更高了。”刘永忠对于即将完成整改的高标准农田满怀期待。

“粮田”变“良田”促进稳产增收“集约化”

在达川区石桥镇大林沟村一处平坦开阔地带,几台挖掘机正紧锣密鼓地作业,一会儿工夫便开垦出一块块整齐的土地。这是达川区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稳粮增收的生动体现。

图2002

(李彦 摄)

据达川区土肥站副站长唐正运介绍,大林沟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有1750亩,10月中旬开始动工,目前正在进行田地平整及田形调整,预计12月底前将完成主体工程。下一步还将进行灌溉与排水工程、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科技推广工程,助力粮食丰产丰收,真正让“粮田”变“良田”。

与大林沟村一样,正在如火如荼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还有石桥镇中文社区、八一村、高峡子村等。

杨华宗是石桥镇中文社区居民,2015年,本在外务工的杨华宗回到家乡,承包起1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

“现在田块规整,也有机耕道,大型机器上下容易,操作方便,以前种10亩谷子要几十个人抢收,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收割机一来,估计一两个小时就搞定了。”杨华宗盘算着,接下来,再多流转100亩土地种植水稻,等“上手”后,再逐渐扩大规模,成立专业合作社。

“达川区属于浅丘地带,部分地区较为平坦,通过田型改造,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再通过技术加持,粮食产能稳步提升。”达川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庞厚军表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便捷、高效的同时,也是对“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可实现田网、渠网、路网配套,耕地质量提升1个等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75%,田间道路通达率达90%,综合机械化率提高40%,劳动生产率提高20%以上,种植成本每亩降低250元以上,土地流转费每亩增加到800元以上。

“高效”到“增效”按下乡村振兴“加速键”

好田才能打好粮,近年来,达川区通过“整村整乡推进、集中连片打造”方式,扎实推进区域内田型改造,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86.53万亩。2021年,达川区入选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区域推进示范县”。

在达川区万家镇迎风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可以看到,田间水泥路四通八达,灌溉渠贯穿田间地头,放眼望去,一块块平整划一、集中连片的油菜田映入眼帘,绿油油一片生机盎然。

图2003

(李彦 摄)

达川区万家镇迎风村、赵固镇垂虹村等地的村民都已尝到了甜头,村里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

小春时节,一块块水田像镜面似的平整,野鸭三五成群在田间戏水,一幅幅美丽的诗意画卷随处可见。

据了解,这些变化都得益于达川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积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大力推进,逐步完备农村基础设施,促进粮食产能全面提升,切实提升农业效益,增强农村活力,增加农民收入。

从2021年开始,达川区抓住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区推进契机,以南岳、大树、万家三个乡镇的农田为基础,在其核心区的10个村(社区)91个村(居)民小组规划建设10万亩高标准农田,连片打造“南大万”10万亩现代粮油园区,为达川区乡村振兴按下了“加速键”。同时,配套建设生猪养殖场16家、肉牛养殖场4家,实现种养循环全覆盖,并引进了多家龙头企业进行粮食生产。

“以前,我们这里的田块比较零散,路又不通,沟渠也没有完全连通,无法开展机械化作业,全靠人力。”达川区万家镇钜广家庭农场负责人赵勇指着一大片现代高标准农田感慨说,“现在都是高标准农田,大中型农机农具都能开进来,耕、种、管、收全部实现机械作业。”

“秋收后,地里种上了油菜和小麦,这几天正使用无人机喷除草剂和施肥。村里高标准农田建好后,水稻不仅长势好,亩产也提高了,客商直接上门来收,不愁销路。”赵勇面露喜色地算了笔账,今年他流转的600多亩地,收入将近70万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图2004

(李彦 摄)

谈及未来规划,达川区万家镇钜广家庭农场负责人赵勇表示,从2017年种植水稻以来,通过学习,特别是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区农技站、区植保站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他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于未来发展十分有信心,明年争取再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据达川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将继续贯彻落实好耕地保护,坚决守住守好粮食安全底线,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田间道路、排灌渠系等方式,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耕地“强筋健骨”,确保耕地质量得到提升,推动全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川东地区粮食产业新高地。(付勇、李杏、桂丹倪、刘欢)






 

【责编:伍世豪】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