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在农村推动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需要一支爱农村、懂农业、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乡村人才队伍。
以云南省较为偏远的山区文山地区为例,文山州1002个村(社区)中,村集体经济50万以上的村(社区)仅占3.49%,且大多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在现行工作协同链、产品供应链、风险防御链与利益联结链中,背靠企业建立起“全链条”良性互动固然有销路保证、技术支持等优势,但从长远来看,不仅村集体、农户利益分配有限,带动效果也有一定上限,尤其偏远山区存在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劣势,因此村(社区)及农户较容易形成只求“赚点钱”“有收入”的固性思维。
如何“破题”?人才是关键。一方面,要积极将本土“领头雁”培育为乡村CEO,尤其是发展经济的多面手。例如,可借势农业大学由其承担村党组织带头人“头雁领航”工程,系统性培养、综合性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着力打造一支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头雁”队伍。另一方面,引进“家庭农场主”或“农业经纪人”,以较高的年薪招聘职业经理人、专业团队,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同时,以“乡愁”为纽带,以政策为支持引回“归雁”,鼓励90后、00后打工人回乡创业,进一步增加偏远地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人才多样性。对于有发展条件、少数民族特色较突出的村庄,还可参考浙江余村的“全球合伙人”计划,引进人才“矩阵”,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共创共建的未来乡村样本。
值得注意的是,对乡村CEO的来源,本土培育和外来引进并非是割裂存在的,创新“村集体+运营方+村民”的发展模式可通过建立公司搭建村集体主导、合作共赢的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将强村、弱村的集体经济均纳入公司战略统筹发展,通过强村带弱村的“1+N”发展模式,实现“无的要有、有的要强、强的要优”的目的。(郑舒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