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至8月期间,东南大学理科试验班“乘风破浪的哥哥姐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四川省通江县、内蒙古自治区乌达区、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福建省涵江区四地的脱贫攻坚主战场进行实践调研,详细了解了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用实际行动谱写社会实践崭新篇章,为打好脱贫攻坚战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近日,该社会实践团队到通江县诺江镇阳望山村采访脱贫攻坚工作。
“路很重要的,你可能感觉不到,但住在村里的他们最清楚了。”通江县就业局派驻阳望山村驻村干部赵芙蓉带着社会实践团队队员刘纤纤走在村里平整的水泥路上。赵芙蓉口中的“他们”是阳望山村的村民们。
“只有去村里的文化室找以前的土公路照片,因为现在村里难以找到原来的那种土公路实地拍摄了,如今村里的路都是重新修过的。”当刘纤纤提及收集阳望山村脱贫前资料进行效果对比时,赵芙蓉说。
“以前路不通啊!一下雨饲料就送不上来。我只好到处请人来帮忙,耗费几天的时间才把饲料全部背上来。”贫困户李宗政在回忆起阳望山村未修水泥路前的生活状况。
东南大学社会实践队员刘纤纤采访贫困户李宗政夫妇
李宗政原来养过鸡,但尝试了好几次都是血本无归。
从前李宗政是住在阳望山上最高的村民之一。通江的天气时有暴雨,原本就崎岖的山路在雨季变得更加泥泞不堪,下雨天就意味着车辆无法通行,李宗政赖以为生养殖家畜家禽的饲料无法及时送达。
“他和请来帮忙的人一起把饲料从山脚背到山上,背到深夜十一点,也只背到一天的用量。一千多只鸡,两三天全都饿死了!那是真的死得惨啊!”李宗政的妻子谈起丈夫曾经创业的艰辛叹息道。
李宗政放弃了养鸡种地,他只好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凭借贫乏的知识水平和不占优势的身体条件,在微薄的工资和繁忙的生活之间挣扎。
直到村社干部和扶贫干部们走进他家门的那一天起,改变了这一切。
李宗政说当他下山看到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房子那一刻,他禁不住流下眼泪。
他说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有机会免费住进这样牢固结实的房子里,从来没有想过水泥路能修到家门口,没有想过自己能有五万元扶贫贷款帮助他创业开办家庭农场,没有想过有一天他也能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幸福满足的生活。
同是贫困户的茹用军也同样难以预想这一切。
谈起脱贫前的生活,茹用军抿嘴摇摇头,只道出两个字:寒酸。家中有行动不便的老伴,稚嫩的八岁孙女,身患糖尿病的茹用军整日只能在一方小小的旧屋中等待,等待在县城打工的儿子寄来工资,自己想要做大养殖,没有本金也没有技术,外出工作无人愿意招聘。
驻村干部赵芙蓉带领东南大学社会实践队员刘纤纤采访贫困户茹用军
得知情况后,驻村干部帮助茹用军学习医疗保险政策,按照医疗救助计划,为茹用军代缴了全家的医疗保险,原本需要花费数万元的医疗费,最终茹用军只拿了不到百分之十的钱,卸下了糖尿病的重包袱,茹用军总算有了力气向新生活前进。
通江县就业局为茹用军制定了长远的脱贫计划,农技员上门手把手教会茹用军学习养鸡技术,还鼓励他参加定期培训,并为茹用军提供所有的肥料、种子和饲料费,茹用军终于慢慢转变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庭农场,一万元的创业奖励也紧接而来。不仅是茹用军本人,茹用军的孙女也享受了免课本费、免杂费、免文具费的“三免一补”政策。
贫困户茹用军在镜头前谈起政府帮助其脱贫时露出笑容
贫困户李宗政夫妇在镜头前谈起脱贫后的生活笑容满面
虽然那天细雨朦胧,天色微暗,却盖不住茹用军与李宗政两家人谈起现在生活时欢喜雀跃的神色。
几天的下乡走访让刘纤纤感触颇深,她在社会实践报告中写道,“从那以后的每一天我都时常在想,他们对于现在的生活究竟是有多满意、多满足,才会面对我谈起苦涩往事时笑得这样甜蜜,就像是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苦难一样。”(东南大学2019届理科试验班 刘纤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