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 8月18日,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二级巡视员陈宏生,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陈彦夫,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刘东,绵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元方出席当天的发布会,参加发布会的还有中央和省市级有关媒体60家约80名记者。绵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元方介绍科技城建设相关情况,各位领导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元方市长在介绍科技城建设相关情况时讲到: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高水平建设绵阳科技城,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绵阳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专门对绵阳科技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去年9月,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明确要求,探索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今年6月,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围绕“提升绵阳科技城创新能级”作出专门部署,要求绵阳充分发挥区域协同创新的主引擎作用,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
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大力支持下,绵阳科技城牢记初心使命、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统筹发展,圆满完成科技城“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任务,正加快成为战略科技力量集中、先进制造特征明显的国家科技城。2020年,绵阳科技城范围实现GDP2075.94亿元,推动全市经济总量在全省地级市率先突破3000亿元大关,在全国城市GDP排名由2015年第120位上升至第91位、在西部同类城市中GDP排名由第11位上升至第5位。
一是创新主体实力整体跃升。2020年绵阳市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6家,总数达446家,认定申报数、净增数与通过率均创历史新高,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375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总数3家、居全省第1位。近期公示的第三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绵阳市16户企业上榜,数量居西部地区第5位、全省第2位。高校科研能力提升,建成四川首个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组建5支研究团队,累计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57项。建成国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193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加快建设,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保持20%以上增长,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4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6.52%、居全国城市前列,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达到74%、居全省第2位。“十三五”期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科技奖励11项、居全国城市前列。
二是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省市共同出资设立科技城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实施“科技城人才计划”,“十三五”以来,资助团队525个、资金2.6亿元,引进培育近百名国省级科技专家。现有“两院”院士28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4万人、高技能人才12万人。推行“绵州英才卡”制度,为各类人才提供住房医疗、子女就学、交通出行等服务保障。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第四届材料基因工程高层论坛、首届科学家精神论坛。科技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成省级产业园。深化科技金融结合试点,积极申建国家级科创金融试验区,组建科技金融专营机构30家,“仪器设备贷”经验模式在全国推广。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在全国建成6个分中心,收录科技成果3.1万项。实现技术合同登记额14亿元。营商环境有效提升,市本级单一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比例达100%,“五专”企业服务机制作为全省唯一案例入选《2020中国营商环境报告》。
三是创新创造活力全面释放。坚持以改革创新赋能科技城高质量发展,承担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科研人员激励计划试点等国家级重大改革试点任务78项,国务院向全国推广的三批次56条支持创新改革举措、绵阳贡献9条,全省推广的三批次56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绵阳贡献18条、占全省1/3。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市级科技计划体系,推行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全面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直通车”工作机制更加完善,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在建设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的意见》20项支持政策事项,持续优化市级层面人才、金融等配套政策。
四是创新产业发展动能强劲。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重点产业,今年上半年,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6.3%,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6.3%;规上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44.1%,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0%。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中电科九所磁性材料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激光产业园等项目签约并开工建设。科学城医院核医学中心回旋加速器项目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与中广核合作共建核医疗健康产业园。西部唯一的国家电器安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成运营。设立支持重点企业发展专班,京东方产能爬升及良率提升速度均创造同行业最快纪录,惠科液晶面板等项目建成投产,推动绵阳重汽扩能上量,今年全市百亿级企业有望达到5家。规划面积396平方公里的科技城新区成功申建为省级新区,加快打造全市创新新引擎、产业新高地、城市新空间。
五是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携手成都、重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连续举办八届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获评中国会展年度大奖“2020年度中国十佳优秀特色展会”。综合保税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获批全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开展精准专业化招商,“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5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411个,国内省外到位资金连续5个年度居全省第2位。大力开展“招院引所”,吸引科研机构、研发平台和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绵阳。坚持以大通道促进大开放,成兰铁路绵阳段加快建设,皂角铺铁路物流基地基本建成,成绵之间动车实现公交化运营。全市高速公路通车和在建里程达726公里,绵阳南郊机场运输旅客量进入全国民用机场50强。科技城经济区位不断优化,带动创新资源加速汇聚。
下一步,他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以推动新时代科技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绵阳在全省区域创新发展中的主引擎作用,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
一是着力壮大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在绵科研院所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天府实验室,争取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承担更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争取更多国家级科研院所、央属军工集团创新平台布局绵阳。全力服务保障在绵科研院所发展,努力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二是加快建设科技城新区。进一步完善新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标准编制新区发展规划,打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城市建设“四场攻坚战”,加快推动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聚集一批龙头企业及其研发机构,把新区建设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三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围绕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科技成果转化率等重要指标,探索以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为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建设探索路径。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开展科研项目“揭榜制”、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改革。探索科技和金融结合模式,申建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绵阳先进技术研究院。优化“科技城人才计划”,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建国家级产业园。
四是大力发展重点产业。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在核技术、航空与燃机、空管系统等优势领域,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参与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骨干企业。用好科博会、综保区等开放合作平台,加速集聚更多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
在会领导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四川日报记者: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想请问科技部在支持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方面有哪些考虑?谢谢。
陈宏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绵阳)科技城的建设,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就作出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的重大战略决策,成立了以科技部为主导单位、19部委共同组成的绵阳科技城部际建设协调小组,大力推动绵阳科技城的建设。
二十年来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中国(绵阳)科技城将服务国家战略和自身发展密切结合,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保障国防建设的路子。
今年是绵阳科技城“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科技部将继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十四次会议的部署要求,推动绵阳科技城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一是指导绵阳科技城“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好绵阳科技城“十三五”发展长效,梳理“十四五”发展的基础,分析近期国内国际形势和绵阳科技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十四五”时期科技城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支持绵阳科技城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创新产业引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技术制造业集群,围绕协同联动成渝构建改革开放新发展格局,围绕产城融合建设智慧能源生态宜居的新城。
二是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等各部门支持四川省将绵阳科技城建设成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将绵阳科技城的发展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来统筹谋划,突出绵阳科技城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作用,突出科技创新试点示范,突出多方协同联动,突出推动高水平的创新资源的集聚。支持绵阳科技城构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绵阳科技城的集聚发展。支持绵阳科技城围绕重点优势领域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集群,深入推进科技型创新创业。支持相关单位与绵阳科技城深化战略合作,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科技金融服务机制。支持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构建充满科技创新活力的城市生态。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
三是继续支持绵阳科技城办好第九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科技部作为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的主办单位,将一如既往的支持科技博览会的举办。根据工作安排,支持举办好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发展论坛,探讨如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支持科博会提升品牌影响力,带动科技城开放发展。
人民日报记者:我们注意到绵阳科技城新区作为四川省批准设立的四个省级新区之一,目前正在加快建设。请问绵阳在科技城新区建设方面有那些具体的举措,如何发挥新区在推动科技城高质量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元方:建设绵阳科技城新区,是省委省政府着眼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高水平建设中国科技城的重要载体。自去年12月23日科技城新区批准设立以来,我们突出高标准规划、高效率建设、高质量发展,划定396平方公里建设范围,迅速掀起建设热潮,新区建设呈现高点起步、高位推进的态势。下一步,我们将坚持规划引领、片区开发、城建为主、兼顾产业,抓紧编制新区总体发展规划等,全力打好“四场攻坚战”。
一是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科技城新区创新资源富集,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西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面向“十四五”,我们将立足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统筹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大力开展“招院引所”,努力培育和引进一批权威性、支撑性、引领性的创新平台,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国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作出贡献。
二是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科技城新区产业基础较好,拥有长虹、九洲、京东方等大企业。面向“十四五”,我们将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打造两大支柱产业集群,成为成渝地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重要一极,加快建成西部智能制造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壮大先进材料、北斗卫星应用、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等产业,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三是打好“改革开放攻坚战”。科技城新区承载能力坚实,现有省市重点项目98个,总投资919亿元,今年年度计划投资225亿元。面向“十四五”,我们将深入开展专业化招商,精准招引一批战略投资者、城市运营商,争取跨国企业、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在新区设立区域总部,努力引进一批百亿级重大项目,为新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同时,推动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投融资等领域改革,推动新区在改革方面走在前列。
四是打好“城市建设攻坚战”。科技城新区区位条件优越,毗邻绵阳主城区,位于成德绵、绵安北、绵江发展带交汇处,是重要的人流物流集散地。面向“十四五”,我们将坚持以现代公园城市理念指导新区建设,突出科技人文特色和山水公园特质,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注重融入科技元素,加快建设创新中心三期、地下综合管廊等重大项目,打造宜居宜业高品质生活城市新中心,让新区成为市民生活的美好家园、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创新新引擎、产业新高地、城市新空间”三大发展定位,加快把绵阳科技城新区建设成为引领新时代科技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为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积极贡献。
科技日报记者:四川省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提升中国科技城的创新能力,并首次提出了构建成都和绵阳为主引擎的区域协同格局,我想请问四川省科技厅在落实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推动绵阳科技城建设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和措施?
刘东: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了以成都绵阳为主引擎的区域协同创新新格局的要求,我想还是要结合绵阳科技城的发展建设来理解,因为绵阳科技城是中国(绵阳)科技城。在刚才几位先生回答问题时都明确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它的定位是要形成科技创新的先行示范区,也要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的高地。围绕这个目标,我们来研究怎样突出它的主引擎和形成协同创新的格局,可能有这几个方面的事要抓好。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撑。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制定新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起步之年,所以绵阳科技城的规划要与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相衔接,要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规划相衔接,要与四川省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目标相衔接,在考虑这几个重要因素的时候,我们将与绵阳一道加快制定绵阳科技城“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明确我们绵阳科技城未来的发展定位、目标、重点任务等等。同时在这个规划的制定当中我们要对接、衔接相关国家的规划,我们要做到三个突出,第一是突出推动高水平创新要素的聚集,第二是突出创新性城市的建设,第三是突出科技创新试点示范的引领,把这些工作做好。
二是加强绵阳科技城创新体系建设。中外科技创新的发展都启示我们,创新是要有一个体系来保证的,绵阳科技城要成为创新先行示范区,必须有一个创新体系来支撑。围绕这个工作,我们认为有四个“不断”来推进这个体系的建设。
一要不断强化绵阳的原创能力。绵阳是中国的科技城,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它的原创能力就是国家在这方面的原创能力,科技自立自强,原创能力不强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认为要不断强化绵阳科技城的原创性。怎样强化?要充分发挥好现有绵阳国家队创新能力的提升,还要不断聚集这方面的能力。
二要不断强化绵阳的科技创新平台。绵阳有若干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也有国家一大批大院大所,这些平台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把他们聚集人才和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不断提升。
三要不断推进创新联合体的建设。绵阳有一大批大院大所,也有一大批经济主战场的创新主题,以这些创新主体为引领来构建一些新的创新联合体,这是我们在下一步绵阳科技城建设当中要不断强化的一支力量。
四要不断强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设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创新高地,必须高度重视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聚集,就是我们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第四大块。
三是大力推进科技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刚才元方市长也介绍了,我们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要支持在绵阳科技城积极探索“揭榜制”和经费使用“包干制”,要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和工业设备共享共用机制,要认真推进科技金融的深度结合。绵阳也是国家级的成德绵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我们要借助这样一个平台把更多的原创性的成果向经济主战场输送。
四是推动成渝地区形成区域协同创新的新格局。在平台协同、产业创新协同、人才流动、资源共享方面,我们已经与重庆方面签订了协议,明确了年度的工作内容,在这个工作内容当中绵阳科技城和成都西部科学城都是我们重点推进发展的重要工作。通过这四个方面,我们将进一步落实好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的精神。
新华社记者:绵阳作为科博会的长久举办地,已经举办了八届,我想问一下科博会对于绵阳全域特别是科技城的建设推进有哪些积极的作用?
元方:自2013年创办以来,科博会已连续成功举办八届,先后三次荣获“全国十佳品牌展会”称号和2020年度中国十佳优秀特色展会称号,绵阳市也因科博会的成功举办获评“中国十佳会展城市”,成为四川唯一、西部地区第二个获此荣誉的非省会城市。我感到,科博会的举办,对科技城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幅提升了中国科技城的影响力。前八届科博会,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莅临出席,60余个国家和地区、650家境外知名企业、5700余家单位参会参展,得到了34个国家部委单位以及10余个国家级学会、协会鼎力支持。每届科博会,均有众多国际国内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积极采访报道。与此同时,我市也借助科博会这个平台,与19个国家的30个城市结为国际友好城市,科技城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二是更加彰显了中国科技城的创新力。前八届科博会,共举办专业论坛、科技人才交流等活动200余场;科技部、中科院分别组织国家科技创新成果展、中科院成果展等国家级科技展会到会巡展;央属军工集团、32家国际知名科研院所及高校、28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组团参展,有力促进了科技交流合作。在科博会的带动下,创新要素在我市加速聚集,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6.52%、居全国城市前列;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达74%、居西部城市前列。
三是持续增强了中国科技城的支撑力。通过科博会的牵线搭桥,越来越多国家以及知名企业、各类人才认识四川、了解绵阳,为各方在川在绵交流合作、投资兴业创造了条件。目前,在绵发展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24万。前八届科博会,累计签约项目金额超过7000亿元。正是在这些人才和项目的拉动下,绵阳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2020年经济总量在全省地级市率先突破3000亿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91位;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13.1%,居全省第2位,为我们高水平建设中国科技城提供了坚实支撑。总的来说,科博会是推动科技城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我们将努力把科博会办得更有水平、更加出彩。(王顺银 蔡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