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江经济带 > 热点聚焦

云南澜沧县:锻造新农人 做大菜园子

2021-12-31 17:36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讯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然而,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过低,加之教育资源的短缺,新型农民集中培训的任务十分艰巨。如何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在巩固脱贫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紧扣本地蔬菜产业发展痛点,紧抓乡村振兴的时代契机,先行组织一支有强烈学习意愿的农民小分队“走出去”,到农业科研机构学习、实训,锻造成为接地气、懂农业、有技术的“新农人”,为蔬菜产业发展输入具有科技基因的“造血”干细胞,不断壮大技术人才“蓄水池”,带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澜沧1

东回镇蔬菜博览园一角

守着资源缺菜吃的尴尬

作为农业大县,培育造就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对于澜沧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澜沧县是云南省县域面积第二大县,土地宽广肥沃,人均耕地保有量6.3亩。同时,由于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全年无霜期长,丰厚的地、光、温、水、热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这里成为蔬菜尤其是绿色无公害蔬菜生长的天然优势区域。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禀赋优越的地方,却在很长时间内面临蔬菜供给不足的困境:全县吃用的蔬菜70%都需要从临近的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和玉溪市进口。

困境的背后,是蔬菜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障碍因素:一是澜沧县缺乏国家有关“菜篮子”工程的项目投入和专项资金投入;二是全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种植技术比较粗放原始,农业蔬菜栽培技术专业人才几乎没有;三是蔬菜生产基地基础条件差,抗自然灾害水平低,导致蔬菜品种单一,蔬菜价格随气候及季节变化波动性较大;四是生产经营分散,产业化程度低,尽管目前已出现一些“公司+基地+农户”的新模式,但带动力尚弱。

小小“菜篮子”,事关千万家。如何把蔬菜产业做成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做到提质增效、均衡供应?最关键的一环就在于科技引领。

澜沧2

东回镇蔬菜博览园一角

中国工程院等科研院所对口帮扶澜沧县,使得各种资源要素快速向澜沧集结,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恰逢其时。

借助科技扶贫的东风,在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的蔬菜、玉米科研团队的技术支持和带动下,澜沧县委县政府在东回镇东岗村规划建造了首个生态蔬菜博览园。2020年冬季至2021年春季,共种植568个国内外蔬菜品种,利用先进技术成功攻克了澜沧县中低海拔区早春低温霜冻、极端昼夜温差等限制冬早蔬菜生产的技术难题。

东回镇蔬菜博览园的成功打造不但引起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也深受周边地区的关注。2021年5月开园以来,在疫情严格管控、外省籍人员不能入澜沧的情况下,就引来省内20多万人前去游览,澜沧、西盟、孟连“边三县”的学校以及一些家长还把蔬菜博览园当作科普基地,多次领着孩子去参观。而在当地,一些原本对种植蔬菜并不感兴趣的农民,也被各种蔬菜品种及新奇的种植技术深深吸引。

借博览园建设契机,适时开展新农人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农业种植人才,补齐发展蔬菜产业的科技短板,势在必行。

为加快培养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社会服务型等五类农村实用人才,着力打造一支扎根基层、致富有方、帮带有力的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在云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下, 2021年6月,澜沧县农科局从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村级致富带头人中,选派组织7名学员组成蔬菜专业学习小组,到位于云南文山州“一业一县”砚山县的云南省热带亚热带玉米工程研究中心开始为期3个月的瓜果蔬菜种植技术实训学习。

澜沧3

东回镇蔬菜博览园一角

以田间为课堂的集训

2021年6月11日,一场以需求为导向、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的“新农人集训”,正式在砚山东南亚杂交玉米研究所启动。

为确保学员们能学有所获、学能致用,以云南农业大学蔬菜栽培和植保教授为首老师们,针对学员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较差的情况,采取“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通过农民田间学校进行培训:先用通俗易懂的方法简明扼要地讲解理论知识,包括一些瓜果蔬菜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知识点,然后带领学员下田进行实际操作。

工程中心里有不同类型的瓜果蔬菜实验地,学员们从整地开始,一步一步学习如何育苗、如何定值、如何施肥、如何进行各种类型的病虫害防治。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向授课老师提出来,授课老师再有针对性地逐一讲解。与此同时,研究所的老师们还经常组织学员们开展田间观察,进行生态系统分析,不断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眼见、耳听、脑思考、手操作的学习模式,印象深,一学就会,极大地激发出学员的积极性,有力地保证了学习效果。经过3个月的系统培训,学员们基本掌握了瓜果蔬菜田间管理技术。“以前我们的粮食蔬菜种植都比较原始,就是翻翻地,把种子撒下去就等着收吃,压根儿不懂什么病虫害防治、农药配比、种植节令。现在,如果庄稼、蔬菜生病了,该用什么农药、咋个配比,我都知道了。” 学员李老二说。

学习期间,研究所的老师还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学员们必须坚持每天写专业日记,记录当天都学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有什么问题等等,并且无论多晚都必须把专业日记传到指定的微信群里。群成员不仅有研究所的老师和学员们,还有省里的农业专家、领导,以及县上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农科局局长、乡镇党委书记、镇长等。取得进步大家一起鼓励,遇到问题大家齐心解决。

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对于这些文化水平最低只有小学三年级的农民来说,却是最艰难的任务,一度让学员们叫苦不迭。“一开始很多字都不会写,一写就是错别字,还歪歪扭扭的,感到好受挫折。” 学员王仙回忆说。但对蔬菜种植技术的渴望,以及老师们手把手的耐心教导,激励王仙咬牙把这项作业一直坚持做了下来。3个月过去,王仙不但学到了很多种植方面的技术,还新识了许多字,也能把工作日记写得清楚流畅了。这项任务还渐渐成为习惯,一直陪伴学员们到今天。

工程中心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严明的纪律和老师们认真严谨的作风给学员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使学员们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结协作意识等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思维观念也发生巨大改变。经过3个月的培训,学员们知道了农民田间学校并不仅仅是把学校办到田间,而是一种农技推广方式的创新。作为学员,有责任把这些技术撒播到更广阔的田野间。

澜沧4

付腊温泉育苗基地(何永富 摄)

撒向沃土的“金种子”

2021年9月,首批赴文山州云南省热带亚热带玉米工程研究中心参加集训的学员学成回到澜沧县。简单休整后,他们就投入到惠民镇付腊温泉育苗工作中。目前,已经成功育下56个花卉品种、624个蔬菜品种。育苗工作预计到2022年2月前结束。之后,学员们还将到新的基地——班利村开展育苗以及定植管理的工作。

从技能培训的“受益者”到“传道者”“领头雁”,是这些学员将要实现的身份转变。按照规划,回到澜沧的他们,有三个方向一展身手:

第一个方向,为本村组农户传授技术服务。学得一技之长的他们,首先要在本村组范围内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以一带十,指导家人和本组村民种出一些基本的瓜果蔬菜,让大伙儿看看他们的种植水平,提高广大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从学员们目前的表现来看,这方面没有一点问题。

第二个方向,为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服务。当初,组织学员出去培训的初衷是为了整个澜沧县的蔬菜产业发展。因此,学员们学成回来后,需要积极配合县委、政府去指定的乡镇、基地去开展蔬菜种植技术指导。

第三个方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目前,整个澜沧县还没有大型的蔬菜基地,根本原因就是种植技术问题。本地方的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可以聘请学员做技术顾问,由企业支付给他们服务费,或者发放基本工资,然后根据学员的技术贡献或者带来的价值进行新的利益分配。

澜沧5

学成归来的农民学员正在新基地育苗(何永富 摄)

从砚山县云南省热带亚热带玉米工程研究中心集训回来后,澜沧县为学员们颁发了“农业辅导员”证书,作为他们为产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入场券”。

按照“一传十”“十传百”的模式,未来,这些学员将真正成为播撒在澜沧乡村广袤土地上的“金种子”,以星火燎原之势带出大批的蔬菜种植技术人员,推动全县绿色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把澜沧县由蔬菜进口大县变为出口大县。

充分利用县域土地资源和气候优势,紧紧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团队、云南农业大学的强大科技支撑,瞄准本地需求和出境销售两个市场,澜沧县正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大力发展安全、高效蔬菜产业。

2021年,全县主要以发展冬早蔬菜为主,截至11月全县完成蔬菜种植面积73225亩,产量93728吨,农业产值2.343亿元。预计到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将达101405亩,总产量129798.4吨,农业产值3.894亿元。种植的蔬菜不仅品种丰富,价格也相对稳定。目前全县蔬菜日供应量为175.32吨(外销订单除外),从外调入量为平均每日75.13吨,自给率达70%。

下一步,澜沧县计划建设5个露天千亩核心示范基地,2个现代化育苗中心,引进、培育2家流通、加工龙头企业。争取到2025年蔬菜面积达 10.3万亩,产量 12.36 万吨、产值3.09亿元。

全县还将充分利用澜沧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加快推进蔬菜贮藏加工、包装运输、出口营销等方面的工作,积极发展通道农业和创汇农业,使澜沧成为普洱蔬菜出口的前沿基地。

在希望的田野上,澜沧的绿色蔬菜产业振兴指日可待。(何永富/文  本文除署名外皆为澜沧县乡村振兴局 供图)

【责编:沈中琴】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