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江经济带 > 热点聚焦

四川达州:生态文明建设晒出十年成绩单,由“穷山恶水”变成“生态宜居”城市

2022-10-12 11:48     中国发展网

达州1

莲花湖湿地公园

10月10日,达州市召开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达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达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肖启文介绍了达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达州2

铜钵河支流平滩河牛角滩断面

据介绍,十八大以来,达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十年如一日,一代代达州环保人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坚定信条,克服“底子薄”、地理环境差、产业结构不优等“先天劣势”,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使达州生态环境质量史无前例大改善,硬是把达州从“光灰城市”变成“碧水蓝天”,从“穷山恶水”变成“生态宜居”城市,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2021年,达州首次被评为全省生态环境党政同责考核先进单位,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测评排名全省第2位。2020年、2021年达州大气环境改善幅度分别位居全省第1和第2,23个国省考核水质断面达标率100%,土壤环境持续安全稳定。

达州3

牛角滩湿地公园

发布会上,肖启文从七个方面介绍达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

用最大决心推动“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 达州在几十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煤炭采选、化工、水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型”产业为主的经济体系,付出了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以最大决心加快推动绿色发展转型。一是找准定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达州紧扣时代脉搏,准确把握达州发展的区域优势、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找准契合达州历史、文化、地域特点的发展定位,紧紧依托西部发展、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历史机遇,以对党、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和工作担当,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全力打牢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盘”。一批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生态+科技等生态绿色发展产业应运而生。二是统筹规划。按照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定位,明确2025年、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规划目标。严格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科学编制“三线一单”,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及准入清单。三是转型发展。达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能源化工、新材料等“3+3+N”产业,以及服务业“5+5”和农业“9+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净增“四上一新”企业135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97家,年产值达400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50%提升至58%。传统重化工业占比降至58%,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8.3%,居全省第5位,在川东北、渝东北地区领先。六大产业集群规上企业达727户,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76.4%,实现产值1580.7亿元,同比增长22.6%,占规上企业总产值的86.8%。

达州4

百节镇铜钵河

用最大毅力擘画“蓝天白云”的空气环境。“下雨一脚泥,晴天一身灰”,达州市民戏称“光灰城市”,这是曾经达州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达州突出“改、关、搬、管”,大力推动降碳减排,空气环境质量加速改善,改善幅度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蓝天白云”的优良天气显著增加。主城区优良天数率较“十二五” 末上升到10.4百分点, PM2.5平均浓度下降36.4%。一是改:大力推动达钢等12家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和深度治理,完成工业企业特别排放限值改造42家。十三五,达州市单位GDP能耗降低累计23.2%,超省上下达该市节能目标(17%)6.2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占比从56.78%下降到53.73%。二是“关”:关停“散乱污”企业195家、砖瓦企业100家,淘汰燃煤小锅炉227台、关闭煤矿17家,累计年化解过剩产能159万吨。十三五,碳排放强度下降率累计19.69%,圆满完成省上下达该市碳排放强度下降19.5%的目标。三是“搬”:分步搬迁主城区及周边重点排污企业9家,其中退城入园8家,今年,广受关注的达钢搬迁项目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四是“管”:从年初的“烟花爆竹管控”到年末的“冬季治霾”,平均每年开展各类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100余次。尤其是2022年春节、元宵期间,达州顶住巨大压力,举全市之力,禁售禁放烟花爆竹,同期大气环境质量创达州有监测历史以来最好水平,相关经验做法获省领导表扬。今年夏季, 达州实施错峰生产、洒水降温、车辆疏导等措施,大力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7-8月,该市未出现臭氧污染,且有9天臭氧浓度处于全省最低位。截至10月9日,市主城区优良天数269天,同比增加14天,增幅排全省第1,PM2.5浓度同比降幅排省第2,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全省第11,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第47位,同比提升37位,达到历史最好排位。

用最快速度治出“碧波荡漾”的水质环境。“河风的腥臊味没有了,黑臭水体消失了,儿时记忆中的碧水清波又回来了!”这是近年来达州人有目共睹的变化。近年来,达州奋力推动渠江、巴河、州河等河流水质综合治理,实现地表水100%达标,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9.5%。特别是“十四五”以来,全市国省考断面从4个增加到23个。其中,大竹平滩河、开江新宁河等小流域断面长期处于V类或劣V类。达州针对6个重点小流域,投入资金近5亿元,集中力量开展“控源、净污、清河、护岸、活水”5大攻坚行动。今年3月以来,全市23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首次达到100%。其中长期处于V类和劣V类水质的平滩河牛角滩国考断面,今年1-8月总体水质达到Ⅲ类(1-7月为Ⅱ类),得到生态环境厅充分肯定,并决定在该市召开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现场会进行经验推广。一是控源。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层层签订责任书,市县两级纪委监委、督查室(办)常态化参与巡河督河。关停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户1318家(规模养殖场145家),治理非养区养殖场4797家,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加强流域突出问题整治,排查复核入河排污口966口,查处非法采砂案19起。二是净污。全市建成县级及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9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7个和乡镇污水处理设施292个,污水处理能力约达到68.2万吨/日,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行政村达63.7%。三是清河。清理河道垃圾约5万吨、淤泥2万吨,障碍物5000余处。四是护岸。强力推进沿岸农药减量、科学施肥,打造河道两岸绿色廊带140公里。五是活水。强化河湖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种植菖蒲、荷花等挺水、沉水、漂浮植被相结合的水生植物;扎实做好长江“十年禁渔”,退捕渔船1385艘,清理违规网具545张顶,查办违法违规案件44件;优化水生物种群结构,增殖放流各类鱼苗鱼种53.5万余尾;护佑自然资源平衡,整治小水电111座。

用最大责任抓出“吃住放心”的安全环境。近年来,达州把人民群众的环境安全当作最大责任,不断强化环境风险防控,捍卫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群众“衣食住行”的环境安全得到充分保障。一是管住事关“吃住”的土地。加大土壤污染防治,详查农用地土壤点位和建设用地地块909个,通过生化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25792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建立联合管控的建设用地准入机制,推进整治土壤污染物超标的在产企业5家,完成风险评估或治理修复污染地块10个,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二是防住群众身边的有毒有害物质。突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范,以工业园区内涉危、涉重及有毒有害物质企业为重点,落实“一源一事一案”要求;全面整治历史遗留尾矿库,修复矿山39座,创“绿色矿山”7个;将农药残留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污染物治理纳入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的全生命周期环境管理;严格辐射环境安全监管,废旧(退役)放射源安全收贮率达到100%,全市未发生一起辐射安全事故。三是建立高效运转的环境应急体系。构建市、县、乡三级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机制,建设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7个,实现重点企业环境监测网络和视频监控设备全覆盖,开展“天府行动”等应急演练3次,全市未发生一起重特大环境安全事故。

用最强合力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通过近10年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生态环境系统队伍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大幅提升,各地各部门推诿扯皮、各自为阵的问题基本解决。全市上下协调配合、多元治理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一是注重法规制度体系建设。2017年以来,结合达州实情,颁布实施《达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管理条例》《达州市莲花湖湿地保护条例》2部地方性法规,制定出台《达州市环境质量考核约谈办法》、《达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激励约束考核办法》等制度规范9个,为深入推进达州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规和制度保障。二是全面落实党政主体责任。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统筹推动辖区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达州先后将“环境治理攻坚年”“环境治理巩固年”“城乡环境改善年”“环境质量巩固年”写入历年市委、市政府工作报告,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会议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100余次。三是强化区域联动。与重庆市万州区、开州区等5县(区)统筹推进万达开川渝生态文明区域共建,建立突发环境事件长效协作、联合防控预警等5项机制,达成跨界流域联防联治等10项共识。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行动11次。四是加强地方部门协作。市人大、市政协通过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强化民主监督;市纪委监委对环保整改不力、整改滞后责任人严格追责问责;市委目标绩效办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目标绩效考核中党政同责考核项,实施考核督促;公检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严厉惩治偷排漏排、擅自停运污染防治设施等突出环境违法行为9起;13名县处级实职卸任干部组建督导组,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排查帮扶和问题整改督导;生态环境、住建、经信、城管、水务、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部门常态化开展专项治理、联合整治、联合督促。五是强化媒体引导和监督。达州电视台开辟《阳光问廉》环保专题,开设《环保责任面对面》、《环保攻坚曝光台》等专栏,宣传治理先进单位34个,曝光违法典型案例10个;在凤凰山下、四川在线、达州日报等媒体开设意见箱,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监督。

用最大投入建设“科学精准”的治污能力。 近年来,通过持续加强环境治理能力建设,全面监控、提前预警、精准施治的科学治污能力不断提升。一是网格监管全覆盖。建成市、县、乡、村四级网格体系,配备相关办公取证设备以及执法装备2181台(套),注册网格员3693人,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实时监管。二是监测预警全方位。全市共设置地表水(包括饮用水源)监测断面(点位)47个、空气质量监测点位70个(其中,国控空气自动站4个、空气微站35个)、土壤质量监测点位239个、噪声监测点位731个,建成重点流域水质自动站16个,建成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站7个;建成汽车尾气固定监测系统和城市VOCs自动监测系统2套;建成“达州水环境”APP,实时公开16个市控水质自动监测结果,为科学研判、预警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三是监测执法全过程。环境执法方式向科技执法、精准化监管转变。充分运用现代遥感、大数据等一些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精准识别问题和线索,极大提高污染发现能力。全市建成市县两级在线监测、用电监控、视频监控管理平台3个,安装在线视频监控设备180套、视频监控125套、用电监控235套,配备无人机7台、卫星遥感设备2台、走航车2辆, 培养无人机操作手28人,初步建成“空地”一体化环境监测执法体系。近十年来,该市累计办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2162件,其中:限产停产案件125件,移送拘留案件64件,移送刑事案件1件。

用最实举措育出生态建设的“累累硕果”。近年来,达州依托全国森林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契机,深入推动“绿化达州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达州生态文明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一是生态工程加快推进。全面实施渠江上游沿岸生态廊道修复与保护工程,巴河-沙滩河-石峡子-莲花湖水系联通工程、“引水入竹”工程加快建设,花萼山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调研工作全面启动。二是生态旅游“群星璀璨”。推动河湖与文化资源协同保护,洋烈水乡被打造成集生态科普、休闲观光、土家族文化展示体验于一体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打造巴山大峡谷、八台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达州招牌级综合文旅项目,磐石都市农业体验区、百节乌梅基地、青宁空中草原等一批近郊文旅项目,更好地丰富了广大市民文化生活。三是宜居环境逐步建成。新建、改扩莲花湖、塔沱等湿地、滨水公园6个近3000公顷,绿化水系188公里、库区1250亩,水岸林木绿化率达85%以上。四是示范创建百花齐放。2021年宣汉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后,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今年6月获得省厅专家组验收;大竹、渠县成功创建四川省生态园林城市;开江县稻渔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全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产值达50.3亿元,相关经验作为全省典范推介生态环境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制度创新论坛”作交流发言。

达州5

达州市达川区平滩河

肖启文表示,下一步,达州将持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进一步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和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性;强化风险管控,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切实保障环境安全。举全市之力持续打好攻坚战,力争到“十四五”末,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切实增强,全面建成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达州。(胡友玲    图据达州市市委宣传部)

【责编:沈中琴】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