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江经济带 > 一羽谈

浙江以“拆治归”组合拳引领发展新优势

2017-01-23 11:50     新华社

浙江台州市黄岩区的三江口,本应是原生态保护的“绿三角”,却一度是违法建筑集中地。不久前,原属11家企业的15万平方米违建被夷为平地,将投资15亿元,“浮起”一座占地近500亩、惠及民生的生态“绿岛”——三江口湿地公园。

这是浙江“拆治归”组合拳的招式——以“三改一拆”改变城乡环境,拆出发展空间;以“五水共治”修复山河本色,治出转型实效;以“浙商回归”引入优质项目、纳入发展活水——站在历史新方位,浙江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纵深推进,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三改一拆:打破瓶瓶和罐罐,升级颜值与内核

2016年10月,温州鹿城区双屿街道发生危旧农房倒塌事故多人伤亡。而此前,这里拆征拉锯战已进行多年。“拆”与“拒拆”的背后,是当地痛定思痛消除隐患、推动区域转型发展的决心,与触及局部短期利益、固守瓶瓶罐罐思想的博弈。最终33天后,当地干部经过细致工作,12.71万平方米老旧农房被全部拆除。

从小作坊起家、见缝插针式的“草根经济”无疑是浙江人抢抓改革开放机遇、破除要素制约的先手棋。然而,乱搭乱建的小作坊、小工厂,以及其他各种违法违章建筑也随之“野蛮生长”,发展空间被严重制约。

时不我待,2013年2月21日,浙江省政府印发通知,提出要在全省“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拆除违法建筑”。一场关乎浙江发展未来、牵动万千百姓的行动席卷全省。

拆出空间,腾笼换鸟。金华浦江县拆除违建水晶加工场所2万余处,仅保留526家,产值不降反升,2016年行业总产值超90亿元,超出历史峰值两成多。一批企业成为行业龙头,高起点打造的“水晶时尚小镇”呼之欲出,行业逐渐向高端、集群、智能化发展。

告别脏乱差和违法建筑,浙江城乡面貌一新,百姓居住环境显著改善。以重整山河的气魄,浙江交出了饱蘸汗水的成绩单。2016年,浙江拆除违法建筑1.54亿平方米、四年累计6.29亿平方米;改旧3.38亿平方米、累计9.26亿平方米。

浙江省委表示,“十三五”时期,浙江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不把违章建筑、污泥浊水、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

五水共治:铁腕重整山河水,重现秀美绿江南

江南水乡,河湖纵横,如何管住大大小小的8万多条河?浙江省举全省之力推进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内容的“五水共治”,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蓄积发展动力,赢得百姓点赞。

水环境治理离不开增长方式转变。浙江力图通过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在杭州富阳,造纸吨纸耗水由20万吨下降到8万吨,产品也由低端的白板纸向食药用高端用纸转型。

“五水共治”形成了环境倒逼的高压线,治出了经济转型新蓝海,“因水而变”的产业变革俯拾可见。西山漾位于湖州吴兴东部新区,是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臭水浜。通过治理,这里重现了良好生态,成为浙江首批特色小镇——湖州丝绸小镇,目前共有30家丝绸龙头企业入驻。

“省长村长,都是河长”。为了让每条河流恢复清澈,浙江全省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这是一支多达6.1万人的治水大军,他们俯身挖淤泥,星夜查排污,努力偿还历史欠账,不信清流唤不回。

翻开浙江治水地图,不管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大江大河“大动脉”还是溪流湖泊“小血管”,都在发生巨变。2016年,浙江完成河道综合整治2836公里,完成4173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

浙商回归:转换动能引活水,雁归故土竞风流

2016年底,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将战略布局重新聚焦家乡,投资32.6亿元开工吉利汽车临海产业园扩建项目,建成后年产整车将从10万辆提升到30万辆,年产值可达330亿元。毗邻的温州,2016年9月的一次世界温州人大会,签约项目总投资高达583.3亿元。

浙商在“走出去”过程中积累的新观念、新技术、新资源,如今已成为浙江经济强大的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人脉资源支撑,呈现出产业、资本、总部、人才科技等多种回归方式。随着这些“大项目”“战略性项目”的落地,逐渐形成了“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效应,完善和提升了浙江的产业格局。

家乡的精彩,令在外浙商看到了新机遇。2016年,浙江多次高规格召开浙商回归工作推进会,省、市、县三级领导领衔联系100个重点引项目。同时,结合宣传推广浙江发展成果,激发浙商的归属感、自豪感。

“浙商回归”带来了人才、科技回归,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持续动力。据浙江省发改委统计,2016年浙商回归项目到位资金约3450亿元,增长12.5%,其中新引进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90个,15亿元以上项目62个,30亿元以上项目21个。

【责编:肖睿】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