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江经济带 > 一羽谈

生态红线监管平台今年试运行

2017-02-22 16:33     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生态红线监管平台今年试运行)

本报北京2月21日电  (记者寇江泽)20日,在环保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被反复提及。据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程立峰介绍:“将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中建立监管平台,及时监控、整改问题,该平台今年将试运行。”

只能增不能减,生态红线刚性十足

我国虽已建立2740处自然保护区,陆域面积142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4.8%,基本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但是,“当前的生态保护仍然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部分地区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品质降低的速度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仍然时有发生。” 程立峰说。

日前出台的《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对上述问题的改善有积极作用。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减少了就是破坏了底线,危及到生命线。“生态保护红线一定要体现在刚性上。”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说,生态保护红线涉及到重大民生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可以进行调整,但要经过科学的评估,要有严格的措施,且红线保护面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生态安全监测评估体系

“我们要开展日常的监测评估,每年通过地面和卫星相结合的‘天地一体化’手段进行监测。”高吉喜说,根据《若干意见》提出的“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进行评估,将监测评估的结果作为对地方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做得不好的要被问责。

针对备受关注的祁连山等自然保护区被严重破坏的情况,程立峰介绍,要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中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对红线范围内的这些保护区进行监督、检查、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已经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也要列出清单,督促地方政府限期整改。”

程立峰透露,环保部将以现代观测技术和大数据为依托,着力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和评估体系。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等手段,建设生态遥感观测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为决策提供支撑。“到2020年,形成天地一体化观测体系与大数据、互联网集成的综合生态安全监管体系。”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22日 16 版)

【责编:肖睿】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