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江经济带 > 一羽谈

如此多娇岳阳楼

2019-09-25 10:24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驾万里长风,踏千顷碧浪,我来此临登岳阳楼,于我而言,绝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圆梦之旅,更是一次精神的朝圣,一次初心的洗礼。我曾想,若读破名文万卷,而不登名楼一座,岳阳楼在我心中只是座飘渺的幻象而已,那岂不是人生憾事一桩?因而,在我孩提的时代,我就对雄峙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心驰神往,梦魂萦绕。

岳阳楼,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应该是在读小学时听老师讲解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知道的。我为家乡出此“千百年间,概不一二见”的文坛集体膜拜的偶像而自豪。在州县,他是一个有作为的地方官,知苏州时他发明的治水经画,将河水导入大海,直到元、明仍在使用。在边塞,他是一位有建树的戍边大吏,五十三岁时遇宋夏会战,范仲淹率六千人强势逼退,一战封神。而在词坛,他也是位举世公认的文学巨匠。他平生的词作虽仅6首,但却首首经典,其中《苏幕遮·怀旧》、《渔家傲·秋思》、《御街行·秋日怀旧》更是堪称经典。

因为打小对文学的喜爱,因为范公是我的同乡,因为喜山乐水,因为遥念那巴陵大地上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因为神往那长江之心八百里浩瀚洞庭……岳阳楼从此住进了我记忆深处的世界。深秋时节,终于借出差岳阳之机我登上了岳阳楼。灿烂的华夏文明被镶嵌在“水天一色”的洞庭,这里古老浑厚的建筑和千年不朽的传说,你只要置身其中,一定会让你读不透她的千年神韵,解不完她的万载风流,阅不尽她的沧海桑田。

极目远眺,那碧空下浩淼的八百里洞庭湖上,山林映带,舟楫来往,水鸟飞翔......面对如此胜景,不得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勾勒出了一幅绝世无双的水墨江山写意画。在这样的意境中,让你的思绪在那梁柱和照壁上文字的意蕴中行走,遐思在那美丽的传说中而流连忘返,宏伟的建筑和优美的文字交织在一起,叩击着你的心灵,牵扯着你从远古走到现今,说不清是岳阳楼使文字得以千年传承,还是文字使岳阳楼名闻遐迩!

岳阳楼坐落在岳阳市的西城,依洞庭湖而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有了“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称。岳阳楼主楼三层,高20米,全楼没用一根铁钉和一道横梁。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高啄,廊腰缦回,各抱地势。极目远眺,它恰似鲲鹏凌空欲飞九万里,因此而被世人将其与黄鹤楼和滕王阁并誉为“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当时它是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到了西晋代被称作“巴陵城楼”。唐朝中期,巴陵改称岳阳。公元759年,李白赋诗“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从那时起,它就改称岳阳楼。

岳阳楼它不仅金玉其外,而且珠玑其内。历代文人墨客登楼赋诗作词,留下了千百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使岳阳楼名闻天下。这些诗文中,当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气最大,说到岳阳楼,谁都不会忘记提到范仲淹的这篇不朽名作。《岳阳楼记》中有一段话:“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其对岳阳楼的描写堪为千古绝唱,把岳阳楼的唯美推上了至今无法逾越的不二巅峰。

一千多年来,巴陵大地群贤辈出,文人墨客熙来攘往,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如果说巴陵是荆楚文化的摇篮,那么岳阳楼就是盛装在这个摇篮中的一颗最最璀璨的耀眼明珠。

凭栏远望,眼前是“湖水连天天连水”的八百里洞庭;更远处,是“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洞庭君山。湖山一色,荷香醉人,美不胜收,让人几疑身临仙境,怪不得会让多少文人骚客为此竞折腰。

据说,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时代,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并未踏足岳阳地面,也未在洞庭湖上泛舟,更未亲自登临岳阳楼。其时,他因倡导改革而与朝中的保守派发生冲突,被贬在河南邓州,“楼记”是受谪守巴陵的友人滕子京书信之托,依照一幅《洞庭晚秋图》而作的一篇命题作文。范仲淹没让滕子京失望,不仅很快完成“约稿”,而其由楼至景,由景生情,由情立论,随物赋意,一步步通向主题,宏亮地回答了生命真谛这一博大深邃的命题,足见其视野之辽阔,想象之丰富,立意之高远,文笔之精妙。短短三百六十余字的《岳阳楼记》,可谓字字珠玑,句句通达,堪称旷世绝笔,让人千古传诵。

范公在他的《岳阳楼记》中,借洞庭湖四时之景、阴晴变幻的描写,对“古仁人之心”作了一番细致的探究和深切的追怀,抒发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崇高的人格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震烁古今,激浊扬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警言,表现了作者安社稷济苍生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心怀天下,先忧后乐,成了主流社会的座右铭和最核心的价值观,对多少能人贤士的品格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于是乎,岳阳楼成了中国历代无数文人贤士争相朝拜的精神庙堂。且不说其建筑本身有着怎样的气度神韵,单是岳阳楼外延的思想和文化高度,已远远超过天底下任何一座摩天楼宇,难怪其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非凡气度而跻身江南三大名楼。

眼前的岳阳楼,楼高三层,重檐盔顶,琉璃金黄,纯木结构,风格奇异,凌空欲飞。其实,它早已不是范公笔下的那座岳阳楼了。岳阳楼,历经千载,命运多舛,几经兴废。纵使这样,也并不影响岳阳楼巍峨挺拔、俯视古今的非凡气势,并不妨碍人们对它的景仰和膜拜。楼以文显,地以人传,纵观天下之景,莫不如是。这就是历史文化所赋于其的强大而神奇的张力!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雄浑壮阔、水天一色的八百里洞庭,托出了一座金碧辉煌、气宇轩昂的岳阳楼。是范公的不朽文章,将岳阳楼推向极致,让岳阳楼从此名冠天下,声震三湘。一湖一楼一记,一人一山一城,交相辉映,从历史的苍穹深处姗姗走来,赴约新时代的盛会。 

站在岳阳楼上,清凉的秋风撩起了我无边的遐想,有关岳阳楼、洞庭湖的名诗佳句,顷刻之间在脑海中风云交际。时光之钥打开了我厚重的时空之门,穿过悠长的时空隧道,我仿佛正在和衣袂飘飘的先贤前哲进行一次畅快淋漓的对话。在感受先贤们千古风流的同时,也深切地感悟到,人生贵在有大境界,生命须有大气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苍茫洞庭,云水翻卷,此时此刻,《岳阳楼记》在我眼前每一个文字都化作了一幅幅青山着意、绿水随心的中国画。

岳阳楼始建于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其间又几经扩建,规模宏阔,气势壮观,而且它又地处“衔远山,吞长江”的洞庭湖滨,王象之《舆地纪胜·岳州》引《岳阳风土记》说:“岳阳楼,城西门楼也。下瞰洞庭,景物宽广。”自唐朝以来,就成为誉满天下的名胜古迹了。岳阳又为通往西南的必经要冲。唐、宋时代,朝廷贬官,大多远谪西南。这样,久负盛名的岳阳,又有楼观胜景,便成了历代失意的官吏与诗人游会登临之所了。正如文中所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文人雅士,到此一游,触景生情,能不援笔振辞、泼墨为文吗?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等大家名流,就都曾到此,留下过很多题咏的名篇佳作。

我们知道,范仲淹少时胸怀大志,虽吃粥度日,仍苦读不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举进士后,曾带兵边塞,屡建大功,西夏称他“胸中有数万甲兵”,相戒不敢犯边。在朝廷中,他积极主张改革朝政,为当时著名的政治家。

说到范仲淹,就不能不提我的出生地盐城,可以这样说,如果缺少了盐城的这段工作和生活实践,范公的生命历程又会该怎么书写?我时常会发此联想,因为范公是生长和生活在长江与太湖之畔,因为他曾经为官在江淮水乡和黄海之滨,因为他有了大江大河这样的生活积累和沉淀,他才能在没去过岳阳楼的情况下,按图索骥,不负友人之托,完成了震古烁今的华丽鸿篇巨制。如果说《岳阳楼记》是范公的惊天文学巨制,那么盐城范公堤的建设就是他实现政治抱负泽被苍生的政绩之一!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范仲淹监西溪(今属东台)盐仓时,为阻挡海潮,发运通、 泰、楚、海4万多民工兴修海堤,并于天圣六年(1028)筑成。堤长181里,脚宽3丈,面阔1丈,高1丈5尺。南宋时,筑通、泰、楚三州捍卫堰;元代续筑,起自通州吕四港,迄于庙湾场,长700余里,阜宁境内近40里。后人因感激范仲淹,称其为“范公堤”。遗址处现存有纪念范仲淹的寺庙和石像等,是江苏著名文化古迹。  

当年的范公堤像一条巨龙横卧在黄海之滨,雄伟壮观。它拒万顷汹涛于大堤之外,护千顷良田于大堤之内。堤上广植柳树,不几年便成气候。每逢春日,万株新柳,软碧嫣青,依依可爱,与串场河粼粼清波交相辉映,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历代文人墨客慕名来此游览,感叹赞美之余,还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

伫立在岳阳楼畔,秋色中的洞庭格外清新脱俗,月光下的潋滟秋波让人几疑身临仙境,满湖飘溢的荷草香味沁人心脾,远处小鸟婉转起伏的鸣叫仿佛是在吹奏着《临江仙》,一任思绪信马由缰,我不禁惊叹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岁月的更迭和其不倦的流逝,就像眼前的岳阳楼一样,多少次历史轮回,浴火重生,但是它依然屹立在巴陵大地,与洞庭湖千年不弃、万载不离,日夜守护着长江之心,让一江碧水东流不息。与其说岳阳楼是一座千年名楼,倒不如说她是屹立在人们心头的一座不朽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丰碑!

(作者:袁羽钧  笔名 江南一羽、一羽)

【责编:劲草】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