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江经济带 > 一羽谈

新长江访谈∣“农民院士“”“时代楷模”朱有勇:“知产”专利要分享给农民广泛推广

——如何保护产业标准亟待司法“良方”
2020-05-12 20:08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我是农民的科学家,中国的科学家,研究出来的科技知识专利成果,不是要严密保护起来,而是要把科技知识专利教给农民广泛推广使用,帮助老百姓发展产业脱贫致富,这是我的责任。”在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中,普洱中院副院长黄鹤、民三庭庭长李宏程一行,在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代楷模”朱有勇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座谈时,朱有勇认为,他想保护科技知识专利很容易,承包几个山头,自己种植销售就行,但要形成产业就需要广大群众广泛推广使用,要让群众享受到科技成果,因此,需要保护的不是知识产权专利本身,而是产业发展中的准入和准出标准问题。一道知识产权保护新命题、新课题摆在了调研座谈的法官面前。

微信图片_20200512195718

据了解,2015年,中国工程院结对澜沧县定点实施帮扶。朱有勇带领团队利用专业特长,科学制定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措施,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通过5年的努力,中国工程院及朱有勇带领的专家团队找准澜沧县的“贫根”,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在全国首开院士为农民办学之先河,通过“院士专家指导班”,带领学员到田间地头、禽畜圈旁边教边做、边做边学,为澜沧县培养了大批新型农民和致富带头人,共开设24个技能班,招收1500名农民学生,培养出1445名乡土人才,为澜沧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一起去看看我们种植的林下三七。”朱有勇向普洱中院的法官们发出邀请,在朱有勇及其带领的专家团队种植的林下三七基地,记者看到,在成片的思茅松林下,绿油油的三七苗在微风中摇曳,生机盎然。

微信图片_20200512195826

朱有勇介绍,思茅松针的化合物对三七的病原体有明显抑制作用,松林环境可以提供天然凉棚,不使用遮阴网,不打农药、不用化肥,在保证药材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攻克了三七种植“连作障碍”难关。林下种植的有机三七预计每亩产量可达50至80公斤,每亩村民可收入5至15万元,三七种植成为澜沧县敲开脱贫大门的“金砖”,让群众得实惠。

“有人愿用10亿元购买我的专利,被我拒绝了。”朱有勇笑着说,专利是国家的,要分享专利给群众,帮助群众发展构建三七产业链,使三七产业像烤烟、茶叶产业一样,成为群众共享产业,为群众脱贫摘帽注入新鲜“血液”;发展林下三七产业也是为了让消费者吃得起无污染、无农残的安全健康产品。 

微信图片_20200512200737

目前,对于林下三七的推广,朱有勇团队制定了政府规划认定书、专家授权种植技术、企业承诺遵守种植规范等“三证制度”,严格限制林下三七推广“准入条件”;制定种植标准、产品、规划等严格把控林下三七“准出标准”,从根本上防止出现假冒伪劣产品,损害产业发展。“现在林下三七产业准入准出标准已满足不了产业发展需求,只有依靠司法手段依法保护,才能让产业实现良性长足发展。”朱有勇“开方”献言,知识产权专利原来仅限于他本人使用,现在分享给广大群众使用,有完善的保护标准尤为重要。

微信图片_20200512200741

“林下生态三七”种植是普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重点扶持的科技产业,针对朱有勇向司法部门提出产业准入(出)标准司法保护问题,经现场了解林下三七种植技术、发展规划、种植标准、产品把控后,黄鹤表示,此次有幸聆听朱有勇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颖观点,对该院下一步知识产权和民商事审判创新引领保护和行业标准确定提出了全新课题,该院将从签订种植合同、定点销售、产品地域、地理标识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谢玉鑫 李艳美 李长明)

【责编:劲草】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