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江经济带 > 一羽谈

袁羽钧:以科技创新引领长江经济带构建产业协同发展高地

2024-09-25 15:06     中国发展网

近日,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袁羽钧受邀出席“2024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并以“以科技创新引领长江经济带构建产业协同发展高地”为题,深入阐述了长江经济带构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交通、绿色、科创协同发力,长江经济带发展成就斐然

袁羽钧指出,2013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已初步建成区段标准统一、通航能力释放的现代化航道,多式联运组合效益得到显现。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水生生物资源逐步恢复,长江水域生态功能恢复向好趋势逐步显现。

他提到,长江经济带除了在水运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上硕果累累,科技创新发展更是稳居全国前列。高水平创新资源、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和跨界流动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知识生产和创新活力。在人社部支持下,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持续发布《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人才蓝皮书》。2021年,长江经济带人才资源总量超过9285.5万人,占全国人才总量的46.4%。截至2023年底,长江经济带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亿人。

长江经济带生态协同趋强,科创、产业协同亟待提升

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历程中,成绩斐然,硕果累累,然而,在这片繁荣的背后,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挑战与问题。袁羽钧指出,长江经济带科创协同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城市协同呈现出“少数城市强,多数城市弱”的格局;产业协同呈现出“下游强,上游弱”的格局,这些不平衡现象,制约了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发展。

以产业梯度转移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与联动

今年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主题。8月27日,央行联合国家发改委等8部委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以单独的篇章,提出支持长江经济带产业梯度转移。会上,袁羽钧分享了政府部门发布的与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相关的指导文件,并对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与转移的方向、产业承接与转移的能力、产业承接与转移的情况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未来全球价值链区域化特征将更加明显,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价值链、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价值链、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价值链三大区域价值链之间的联系将会减弱,内部产业关联将会增强。中国通过发挥国内产业体系优势和强大的市场支撑能力,国内外产业的循环协作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使得中国制造业在配套协作、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上具有独特而强大的发展优势。同时,长江经济带的高新技术产业将出现向发达国家回流的趋势,中低端产能则将向其他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进一步分流。袁羽钧强调,从“雁阵模式”来看,中国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在全球产业格局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不像过去那么突出。要保持和提升持续竞争力,还要通过科技创新向制造业价值链上游突破。从机遇层面来看,长江经济带依然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上,随着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我们可以牢牢把控制造业的高科技领域,即“雁头”部分,抢占领先优势。从挑战层面来看,他认为主要有三点,体制机制待进一步健全、资源配置与产业布局待加强以及要素市场运行不畅。

在他看来,优化产业协同既要有问题意识更应具备战略思维。从问题导向的角度来看,过去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领域、核心环节,中国对外部依赖较为突出。在新时期,要提高国内产业的配套协作水平,既包括区域之间,也包括产业之间的畅通循环协作。从战略层面来看,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不仅要考虑中国东中西部的区域格局,更要站在全球高位进行全球化布局,强化中国发展动能,提升在东南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转移能力。对成本导向型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仍有降低成本、增效率的空间,这会对成本导向型产业形成有力吸引。对于市场导向型产业转移,像成渝、西安、武汉等大城市周边地区,市场需求规模较大,对规模效应明显且需要贴近市场布局的产业具有较强吸引力。

以科技创新为主动力,引领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高地建设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袁羽钧指出,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高地的建设要因新质生产力要求为指引,促进沿江产业优化布局有序转移。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动力,将长江经济带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持把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还要加强产业链协同合作,促进产业有序梯度转移。

最后,袁羽钧提出在新发展阶段,长江经济带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以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做到政策联动,推进产业协同高效;产业链合作,推进产业集群共建;共谋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合作;平台共建,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协同建设;人才共用,推进产学研跨区域融合。

【责编:程昱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