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第五届国际三角洲论坛开幕式暨第二届黄河国际人才周启动仪式在山东省东营市举行。本届论坛以“生态 农业 科技”为主题,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指导,中共东营市委、东营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省委组织部有关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加拿大、俄罗斯、阿根廷等国家学术机构院士,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全国性行业学会协会等机构专家学者,东营市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大会。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袁羽钧受邀在大会开幕式致辞并以“以国家江河战略引领中国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题,深入阐述了国家江河战略在推动中国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以深入实施国家江河战略更好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袁羽钧首先回顾了国家江河战略的提出背景和意义。他提到,国家“江河战略”着眼我国高质量、现代化发展大局,以大江大河保护治理为牵引,统筹发展和安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法则,谋划让江河永葆生机活力的发展之道,为新阶段中国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他指出,实施国家江河战略的背后蕴含两大核心原因。第一,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是世界第三大长河(河流长度),世界第五大河(河流流量)。黄河是世界第五长河。江河战略植根于解决好流域人民急难愁盼的“水问题”,并以水资源为主要载体,以流域为纽带,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促进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二,长江、黄河是我国最重要的两条大江大河,长江经济带经济规模接近全国经济总量的1/2,黄河流域的经济规模占据全国的1/4左右,两者经济规模合计约占全国的70%左右,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人口8.79亿,几乎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3。从一定意义上说,只要把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流域内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搞好了,中国的主要问题也就好解决了。进一步讲,有了长江战略和黄河战略,江河战略就有了坚实的战略支点和最有力的实施依托。他强调,国家江河战略确立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国家江河战略着眼经济社会全局,有助于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植根于江河保护治理问题,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有助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注重传承弘扬江河文化,有助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江河”战略是立足于中国南北方板块而推出的流域类区域重大发展战略
袁羽钧对“江”“河”战略作为区域重大战略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当前学界对“江”“河”国家战略的关注却存在孤立性,学者们多从“长江经济带发展”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去孤立地看待长江流域或黄河流域沿线的发展战略问题。
在区域协调的深化发展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仅要强调以东中西和东北板块为骨架的发展战略,更要强调以中国南北方板块为骨架的发展战略,“江”“河”国家战略正是立足于中国南北方板块而推出的流域类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江”“河”国家战略联动是推动南北区域经济板块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南北方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地方政府制定地区政策的重要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主要涵盖了长江流域的沿线省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则主要涵盖了黄河流域的沿线省份,“江”“河”战略联动正是要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沿线省份及其下属各级行政区为平台和载体来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江”“河”战略的高效联动和协同也必将在促进中国南北方区域板块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
共谱以江河为纽带的区域协调发展向未来奔流的绚丽华章
袁羽钧提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8年以来,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成效非常明显,尤其是十年禁渔政策实施以来,长江经济带作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正在书写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华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五年来,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取得了显著进展,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黄河流域的各省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推进。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迎接新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新要求。袁羽钧认为,与长江经济带作为产业中心不同,黄河流域最鲜明的标签当属:生态功能区、粮食主产区、能源资源富集区、历史文化核心区。因此,在整体发展战略上,黄河流域的要求是“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换言之,对于上中下游地区,对于不同省份和不同城市,则有不同的战略定位。其一,特大城市不再提及“不能盲目扩张”,有了更大的空间。其二,新能源产业,是黄河流域相关省份的产业发展机遇所在。其三,缩小南北差距,山东、河南、陕西等经济大省要主动挑起大梁。省会引领,“腰部城市”乘势而上,这是黄河流域更好的发展格局。
以江河战略推进中国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袁羽钧提出,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黄河流域没有一座城市GDP能进入全国前十。反观长江经济带,上游的成都、重庆,中游的武汉,下游的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共有7座城市入围全国GDP前十,长沙、合肥、常州、无锡也迈入GDP万亿俱乐部。地理的分割,流域内城市单打独斗等因素,一度影响了沿黄城市做大做强,也没形成经济走廊。这被认为是黄河流域多停留在地理概念,而没有形成类似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因素之一。他强调,长江与黄河同气相连,共同孕育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自豪的文化象征和经济命脉。江河战略不是孤立的,“江”“河”联动是时代必然。
如何破题中国流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袁羽钧给出了答案,通过国家江河战略的六维联动。首先,强化“江”“河”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其次,联动推进“江”“河”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文化建设。再次,开创“江”“河”地区产城高效融合的城市群协同发展新格局。从次,协同推进“江”“河”地区的深度开放和国际国内合作。最后,打好“江”“河”地区民生短板的系统补丁和建立“江”“河”地区联动发展的保障体制机制。在他看来,把绿色作为底色,发展才更有亮色。江河战略视角下的中国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注重河流伦理,尊重河流的生命价值,顺应河流的自然规律,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要探索出“人文、安全、绿色、法治、创新、共享”的新时代中国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筑牢推动国家江河战略落地的人才基石
最后,袁羽钧提出了人才是推动战略实施的核心力量,黄河流域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区,人才实践高地建设显得尤为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人才,作为最珍贵的资源,正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需求变革。新质生产力所需的人才特质是多维的,涵盖了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跨界融合的思维与能力、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判断力、高效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的精神以及全球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等。这些特征共同铸就了新质生产力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他们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基石。也正因为新质生产力的人才特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企业在人才选拔、培养和进展发展中必须着眼于全面性与创新性。只有通过全面强化教育培训体系、构建实践与创新的平台、并在国际层面上拓展合作与交流,企业才能培育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才群体,下好人才“先手棋”,为企业发展注入持续的新活力与动力,为流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