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 在成都,当我们在谈论生态环境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是伴着晨曦一起苏醒的雪山“小确幸”,是科技引领的低碳产业,还是鱼翔浅底、步道延展的“公园自由”?和这一话题不谋而合,一场关于“美丽”的探寻之旅近日在成都开展。
9月11日-12日,由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主办,成都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与对外交流合作中心承办的“绘绿公园城 美丽成都行”美丽成都——2024年生态文明媒体采风活动圆满举办。采风团亲临多个成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点位,在“美丽成都”邂逅了“绿”满蓉城的硬核与诗意。
从公园到实验室 尽显绿色“科技力”
来到人民公园东门小广场上,广场舞爱好者们正翩翩起舞,音量恰到好处。“两个立柱音响,再加上立体化竖屏,组成了智慧舞场系统。”人民公园智慧降噪设备运营管理工作人员杨明杰介绍,这套设备运用了先进的超声波定向传播技术,实现设备发出的声音被集中在固定区域传播,这就能从声音源头控制噪音,优化公共声环境。
近年来,成都市市级相关部门、属地街道、公园管理方高度重视该园噪声扰民问题,多措并举,探索出一条整治公园娱乐噪声的智治新路径,逐渐将“世界最吵公园”转变成了一座安静美丽的园林。
随后,采风团来到全国首家聚焦“碳中和”的省级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这里汇聚了全国碳中和领域60余位院士专家学者,还依托四川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重点单位共同建设。
“如何正确衡量电力生产、传输以及使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关键性环节,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基础技术能力。”助理工程师陈红湖介绍,团队开发了面向四川省的电力能源系统碳流分析平台,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等提供量化依据、考核方法、决策支持等服务。
聚焦碳中和领域多个关键技术精准攻关,天府永兴实验室正通过有组织的科研串珠成链、集群成势,助力地方绿色产业发展。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背后,强化源头治理是重中之重。采风团相继来到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四川省成都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探寻低碳环保绿色之“源”。
对标国际顶尖实验室,成都基地汇聚了国内外前沿的检测设备,并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轻、重型整车到非道路移动机械发动机,成都基地的检测能力覆盖了国六、欧六及美标等全球主要排放法规的全项测试,还为未来标准的制定与技术创新储备了充裕的扩展潜力,同时也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投”的深度融合平台。
群山环抱之中,四川省成都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如火如荼运营。成都环境集团所属成都兴蓉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处置规模达14.56万吨/年,通过焚烧、物化、稳定化/固化、填埋、综合利用等先进处理技术,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工业企业提供了一条高效、安全的危险废物处理途径。
从瀑布到湿地 修复保护更具科学性
硬核的绿色科技之外,诗意的生态栖居更是浸润心灵。
草木密盖的山腰,水流飞滚直下150余米,山风拂过,阵阵水雾飘散……采风团来到位于成都市大邑县西岭镇沙坪社区的小飞水瀑布,西岭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钟鹏介绍说:“它曾因为上下游修建水电站消失多年,3年前电站拆除才重新出现。”
2020年,大邑县委县政府成立了西岭雪山生态保护修复领导小组,大力实施了西岭雪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2021年,大邑县结合省市政策要求《大邑县大熊猫国家公园小水电清理退出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关停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18座小水电站后,消失数十年的大飞水、小飞水、水柴溪等“千年飞瀑”胜景重现西岭雪山。这背后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成果,也是大邑县的生态价值转换之路。
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片区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迎来增长——区域内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红豆杉等5种;大熊猫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猕猴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7种……相关视频、图片在网络平台广泛传播,当地生态旅游知名度显著提升。钟鹏表示,下一步将加大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飞水和小飞水瀑布生态体验场景的建设,让生态价值向文旅价值得到更好的转化。
往东北方向,采风团走进了成都的“生物多样性宝库”——郫都区云桥村云桥湿地。菱叶凤仙花、五月艾、蛇莓等植物纷繁“伫立”,清澈的水面波光粼粼,不时有飞鸟掠过……一路走一路看,采风团被眼前的美丽景象所震撼。
“2022年起,郫都区遵循水系‘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基本原则和‘再野化’的先进理念,采取基于自然力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对湿地部分区域实施修复,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平衡体系得到恢复。”郫都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域生态多样性的修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比如建成40余个声纹监测和红外线自动相机监测样线,利用调查监测结果对植物丰度、动物种类、水源水质等变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等。
采风团还深刻感受到了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与力量。据了解,国家林草局湿地中心、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研究所等多家单位机构将这里作为调研基地和志愿者服务点,围绕物种调查监测、人工清除外来入侵物种、动物栖息地恢复等内容,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次数700余次。
蓝天绿水共守护 绿色发展正当时
“碳中和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值得更多文学创作者身临其境感受”“期待更多作家通过文学反映成都生态发展”……脚上粘泥,心中有光,总行程约400公里的采风活动圆满结束,20余人采风团纷纷感叹成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人与自然共处愈发和谐。
“值得更多文学创作者走进来看山听水书写自然,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中国作协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银莲分享了在小飞水点位创作的一首三行诗,“《西岭小飞水》:要下多大的雨/才配得上这一趟大邑之行/天空把做了一半的中秋月饼/雪藏在小飞水千丈流水之间。”
“在实验室的采风引发了新思考,即文学如何展现科技对生态的积极影响。”成都文学院驻院作家、“行脚成都”创办人朱晓剑透露,成都市作家协会今年底将成立生态文学专委会,期望更多作家通过文学来反映成都生态环境的改善。
采风启发了作家的创作灵感,同时也让自然领域互联网大V们有了美好畅想,尤其是小飞水瀑布和云桥湿地。
“作为一个观鸟爱好者,我最喜欢的当属云桥湿地,本土鱼类昆虫顺应季节变化繁衍生息,自然就吸引到更多野生动物安家落户。”“吃狗狗鱼”主理人陈豆豆说,通过保留本土植物、遵循自然法则来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境这点很赞,期待能进一步推广,吸引更多的野生动物常驻、实现真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一张张惊喜、期待的脸庞,折射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都践行。1微克1微克地守护“成都蓝”;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碳惠天府”注册用户数突破280万……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心中有数”。今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坚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全力以赴守蓝天护绿水、凝心聚力拼经济谋发展、千方百计办实事惠民生、慎终如始补短板防风险。
2024年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成都将继续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创造高品质生活、促进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气象万千的成都篇章。(蔡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