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云南普洱市举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澜沧专场),通报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2019年末累计实现脱贫55480户203501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末的45.85%降至1.61%,顺利通过贫困县退出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提前一年达到整县“脱贫摘帽”标准;同时,拉祜族、佤族、布朗族3个“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真正实现“一步千年”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澜沧奇迹。
普洱市第一贫困县 贫困发生率46%
澜沧地处云南省西南部,辖20个乡(镇)、165个村委会(社区)、260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0.99万人,边境线长80.563公里,是电影《芦笙恋歌》主题曲《婚誓》诞生的地方,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是由原始社会末期、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转化时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直过区”,有拉祜、佤等8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有拉祜、佤、布朗3个是“直过民族”。受社会历史、民族宗教等因素影响,澜沧县经济建设起步晚,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基础薄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致贫原因复杂,具有“区位性、条件性、素质性、结构性、意识性”五个突出的贫困特点,是国家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是全国“直过民族”区域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承担着守边固边、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重任。2013年底,全县共识别贫困村10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3619户196922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5.85%。经过历年动态调整,截至2019年末,全县累计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290户210410人,贫困人口总数居普洱市第一位、云南省第四位。
“直过民族”实现“一步千年”跨越
为坚决兑现“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庄严承诺,澜沧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狠抓责任、政策、工作落实,坚定不移下足脱贫“绣花功夫”,走出了一条具有澜沧特色的“民族直过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县上下坚持“两手抓、两手硬”,高效有序推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总攻行动、挂牌作战、问题整改等工作。截至2019年末,全县累计实现脱贫55480户203501人,15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末的45.85%降至1.61%,全面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难题,顺利通过贫困县退出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没有发现错退和漏评情况,提前一年达到整县“脱贫摘帽”标准;截至今年4月底,全县剩余贫困人口均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实现整族脱贫,真正实现了全国“直过民族”区域最大、人口最多县“一步千年”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澜沧奇迹。
六大提升亮成绩
基层党建实现大提升。澜沧县坚持把脱贫攻坚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全面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实现党的旗帜在脱贫攻坚阵地上高高飘扬,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持续改善,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巩固。惠民镇芒景村党总支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涌现出李学强等一批先进典型。
发展质量实现大提升。全县生产总值从2013年的47.85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09.97亿元,年均增长14.9%,GDP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5402元增加到2019年的10835元,年均增长12.3%,并突破万元大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干部作风实现大提升。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投身脱贫攻坚一线,用智慧、汗水甚至是宝贵的生命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生活,一支不怕困难、敢打硬仗、骁勇善战、作风优良的攻坚铁军已然形成。澜沧县政协干部苏毅同志获云南省2018年脱贫攻坚奖(扶贫好村官);中科院昆明分院派驻酒井乡勐根村第一书记胡红同志获云南省2019年脱贫攻坚奖(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民族融合发展实现大提升。深入挖掘少数民族群众能歌善舞的独特优势,走出了一条文化旅游脱贫发展的新路子,被评为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县。2019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13亿元,覆盖建档立卡户0.8万户3.04万人,人均增收5000元,实现文化旅游扶贫既“富脑袋”又“富口袋”。
农村发展水平实现大提升。农村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条件等得到了大幅改善,群众幸福指数逐年提高。深入开展平安村、平安家庭等基层平安创建,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全县各族群众摆脱了意识贫困,“要我发展”的落后思想转变成了“我要发展”的坚定信念,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共同的价值观。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大提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28%,地表水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分别达到了Ⅲ类和Ⅱ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2%。先后创建市级生态村129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7个、绿色社区2个、绿色学校19所,省级生态文明县创建通过市级评审和省级现场复核。(何永富)